今年“五一”小长假,虽然假期比往年缩短4天,但来屏南的游客猛增,5月1日至3日,全县共接待游客3.36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48万元。其中,仅5月2日便接待游客1.7万余人次,创单日接待游客量的历史新高。全县各宾馆、公寓普遍爆满,客房入住率平均95%以上,而餐饮业亦是生意红火,部分上档次的酒店还出现排队就餐现象。
由此可看出,近几年,通过多方努力创建的白水洋品牌,其效应日渐凸显,对生态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也得到更好发挥。
规划引路先行 设施日臻完善
受财力等方面制约,屏南生态旅游开发起步较晚,然而,在确立“发展山区特色经济、构建生态旅游强县”的县域发展目标后,兴旅立县战略被摆在突出位置,涉及旅游产业发展的各种规划编制工作也随之置于先行与龙头地位。县里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开发理念,先后投入数百万元编制了《白水洋鸳鸯溪风景区总体规划》、《白水洋景区、宜洋景区详细规划》、《屏南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仙山松海景区规划》、《城关至白水洋景区入口旅游功能及景观规划》以及景区内的各类专项规划,大大小小的规划多达20几个。这些规划充分吸取了全国各兄弟景区的经验教训,真正体现了高起点的理念,对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
几年来,在全县累计投入旅游建设资金近2亿元,建成主干道到白水洋、宜洋景区15.5公里旅游公路,环白水洋、宜洋景区游步道,白水洋、宜洋景区管理中心,白水洋游客中心,白水洋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大型生态停车场等较大型的项目以及景区绿化、卫生、环保、排污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景区建设以遵循自然为前提,画龙点睛之笔,锦上添花之作随处可见。与此同时,在白水洋景区15平方公里范围内、白水洋上游14公里内分别实施绿化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使景区更具美感,生态更加多样。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山水园林县城建设投入5亿元资金,完善了市政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朝宜居、宜游、宜商、宜娱方面迈进,无疑增添了生态旅游的魅力。再则,宁德至屏南二级公路于去年正式通车,外部交通环境极大改善,游客进出两难问题有效破解,也是驱动屏南旅游业生温的重要因素。
宣传促销有力 品牌影响扩大
按照国家旅游局对白水洋创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品牌的定位和要求,屏南县强化宣传促销工作,每年安排数百万元旅游宣传专项资金,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等主流和强势媒体投放广告、制作专题、开辟专栏,;根据客源市场需求,安排专门宣传,做到市场开拓到哪里,宣传促销就跟进到哪里。此外,还自办“中国白水洋旅游”网站,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制作大型广告设施,加大户外广告宣传力度,可谓是平常宣传不断线,集中宣传有声势,对提高白水洋景区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形成强大推动力。屏南县除精心组织参加全国、全省性的旅游促销活动外,还举办中国白水洋文化旅游节、温州人走进中国白水洋等旅游节庆活动,培育旅游品牌文化,畅通旅游与经贸互为促进的通道。多年来,和省内及长三角地区旅游单位、旅行社建立良好的互信互惠关系,通力协作,开辟旅游线路,使旅游品牌建设与客源市场拓展同步同轨,并驾齐驱。
通过点面结合的宣传与营销手段的创新,形成了以白水洋为主的生态旅游品牌体系。几年来,白水洋被列为福建省十大旅游品牌之中,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以其为龙头的闽东北亲水游线路被评为全国十佳完美线路;屏南被评为中国鸳鸯之乡,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业密切相联的生态品牌、文化品牌亦取得突破。天星山森林公园成功列为国家森林公园,万安桥、千乘桥等3座木拱廊桥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平戏、平讲戏、双溪铁枝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有10多个。目前,白水洋还在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及国家4A级景区品牌。所在这些品牌的创建,不仅深化了旅游内涵,扩大了对外影响,而且提高了当地旅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