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南安两个项目跻身“国家非遗”推荐名录

来自:泉州晚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32
近日,文化部公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南安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英都拔拔灯两个项目名列其中。

据了解,英都拔拔灯起源于古代船夫拉纤劳动,定型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英都自古为南安富庶之乡,素有“金英”之称。境内英溪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河驿渡,溪道“九曲十八弯”,水急滩险,来往航运只能用驳船运输,至逆水行舟时则需船夫拉纤,俗称“拔船”。后来,这种劳动被融合到了“游灯闹春”民俗活动之中,以祈盼河运平安,年丰丁旺,被称为“拔拔灯”。现在每年的正月初九,英都镇都会举办这项大型的民俗活动。游灯者在一条近百米粗大的长缆绳上悬挂数十乃至上百盏红灯笼,称为一阵。各阵以一名青壮年男子为首,肩负绳首作拉纤状弓身前行,其余男子则随后紧扶灯绳,伴着整齐响亮的“号子”声紧跟向前。因各阵均配有发电机,所以笼中灯火长明,绵延数里,犹如一条条蜿蜒的“火龙”飞舞。各阵间还穿插着“大鼓吹”、“车鼓舞”、“花鼓唱”及南音管弦乐队,形式丰富多样,场面十分热烈壮观。

素有“闽南建筑大观园”美誉的蔡氏古民居地处南安市官桥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建,清宣统三年(1911年)竣工。现存较完整的宅第共16座,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计大小房间近400间,其布局分五行排列,每行二至四座不等,坐北朝南,每座三进五开间,旁有护厝,东面还附建书轩、梳妆阁、醉经堂。主体建筑为硬山式屋顶,雕梁画栋装饰着精美的木雕、灰雕、砖雕、花岗岩和辉绿岩石雕,并有清末泉州籍状元吴鲁和陆润庠等名人的书画作品,整个古民居群气派恢宏,是闽南传统民居中的典型代表,个中又体现中外建筑艺术的交融。(潘志卿 刘扬宇 黄秋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