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意外引发寻策破局思考 上海化工区不轻放生产“断粮”险情
上游原料生产企业因故障“不开锅”,下游赖以生存的企业“断了炊”,将要陷入停产的困境。情况十万火急,怎么办?最近,上海化工区管委会和发展公司就通过主动服务和多方协调,帮助园区内企业排除了险情。而在“地雷”排除之后,化工区针对现有发展模式中暴露出的问题,主动寻求科学破解之策。
化工区内主体企业赛科每个月要向园区内的“邻居”――天原华胜提供9万吨的乙烯。但是3月上旬,赛科突然发生装置故障,部分设备需要停工检修半个月;当月只能供应给天原华胜2.5万吨乙烯,中间存在6.5万吨的缺口。而一旦天原华胜开工不足,原先以天原华胜产品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巴斯夫和亨斯曼两家企业,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此时,在国际金融危机之中刚刚恢复元气的上海化工区,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事发当天下午3点半,急得满头大汗的天原华胜、巴斯夫和亨斯曼三位老总就赶上门来,希望园区方面能够帮帮忙。在大致了解情况以后,化工区相关负责人赶紧和三位老总一起,在下午4点就赶到了赛科公司,与赛科老总一起商量解决的方法。最后,化工区一方面从赛科公司借调了3900吨乙烯,另外一方面从临近的上海石化等地调运乙烯,尽可能满足了天原华胜的生产需要。
这次意外引发了化工区方面的思考。原来,当初化工区规划建设时,率先在全国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一体化”开发、循环发展的新路子:从产业链来看,上一环节的产品、副产品和废物正好是下一环节的原料;区内水、电、气、海运仓储等公用工程项目统一配套。正是因为这种“环环相扣”,化工区园区内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大多通过公共管廊连接,天原华胜当初在设计时也没有储备罐用来存放应急原料。
“一体化”无疑降低了企业成本,但一旦“一体化”中的某一环断裂,就可能对整个产业链造成影响。上海化工区管委会主任、发展公司总经理张耀伦表示,以往化工行业景气的时候,根本不存在开工不足的情况;但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不少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因此,今年化工区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特别是赛科、璐彩特、拜耳等重点企业日报、旬报、月报统计监测和分析工作,及时了解企业生产运营情况和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建立化工区工业企业停产半停产调查制度,预防、应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对于诸如3月份出现的意外,张耀伦表示,鼓励相关利益方成立互助组,协调合作,分忧解难;同时制定一些应急预案,如考虑在园区内统一建立储备罐,存储应急用原料等。
此外,张耀伦坦言,“一体化”目前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公用工程项目统一配套容易造成“一家独大”,降低服务水准。为此,今年区内各公用工程项目将提升配套能力,主动为区内企业减轻经营压力。公共管廊将调整收费价格,负责供水的中法水务公司正积极研究降低生活水供应价格,负责废弃物处理的太古升达公司计划降低区内企业固废处理的成本。
目前,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上海化工区管委会和发展公司已经着手开展了《公用工程一体化运营模式的协调机制研究》、《化工区配套设施现状及发展规划》等16个课题的调研,通过开展深入的调研,进一步引发思考、促进工作,推动化工区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