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国跨向全球"中"――解读《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4月11日发布的信息显示,虽然遭遇金融危机,但2009年一季度上海外向型经济发展好于预期,实到外资23.2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2.3%,总体情况略好于周边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实到外资的74.4%投向第三产业,主要为增资,外商在上海还新设立了15家总部经济机构。图为上海黄浦江边的外滩金融街鸟瞰(3月25日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4月14日在北京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城市经济增长速度领跑全球,但城市竞争力总体仍处于全球中等水平。
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联合完成。
四城市跻身世界一流
本次报告的年度主题为“城市,中国跨向全球中”,旨在将中国城市置于全球坐标体系上探讨其地位和成因,并提出建议。
从报告上看,今年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中国的城市整体起飞,一改过去东部沿海一枝独秀的状况。有279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增长率超过10%,占全部294个城市的95%。而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中国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令人惊讶,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前10个城市中,有8个属于中国,而在前50名中,中国有40个城市入围,占到了80%,形成了中国城市经济发展领跑全球的局面。
报告显示,在世界城市网络联接度方面,中国香港、北京、上海和台北四个城市已跻身世界城市前列,成为世界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其中,香港和北京跻身全球624个城市中的前十位,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次级节点,与芝加哥、洛杉矶、华盛顿、首尔等世界城市同级,成为亚太地区的中心城市;上海、台北分别居19位和22位,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重要中转节点。
针对这一现实,项目负责人倪鹏飞形象地解释说,“城市,中国跨向全球中,这个‘中’有三个含义:一是中国城市的总体将由现在的全球中下层次,向中等层次跨越;二是中国最好的城市跨向全球的中心,向顶级层次迈进;三是中国的向外开放、与世界接轨,都在进行中。”
港深沪列全国三甲
报告结果显示,香港、深圳和上海名列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前三甲。而前20名则依次为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杭州、澳门、大连、无锡、佛山、厦门、沈阳、宁波、东莞和长沙。
从总体来看,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未变,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台湾四大区域分享中国城市竞争力前十名城市,城市群中心城市是中国城市军团的中坚力量,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引擎,而环渤海地区城市提升速度最快;江苏成为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内地省份,而内蒙古则成为增长最快的省份。
在硬件竞争力方面,上海表现突出,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金融控制力、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等方面都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经济区位优势高居全国第一。
而软件竞争力方面,香港表现出强大的优势,在城市制度竞争力、城市政府管理竞争力、城市开放竞争力等方面高居榜首。在软实力打造方面,内地城市与香港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倪鹏飞认为,对于大国来说,无论是世界级城市还是金融中心,都应当不止一个。对于上海来说,应当借鉴东京的经验,依托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本土跨国企业的成长,将自己打造成为世界经济中心。而对于香港,则应借鉴伦敦模式,即自身的发展并不依赖国家的发展,而是依托自己的国际区位优势,服务世界。
金字塔形城市体系初成
倪鹏飞表示,课题组还给城市竞争力下了个最新的定义―――它表现一个城市同其他城市相比较,利用环境和吸引转换要素,提供产品和服务、占领市场,又好又快、可持续地创造财富,为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他还透露,在竞争力的测度方面,课题组研究出了新的指标―――地均GDP,并且开发了一个新的模型。
《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金字塔形城市体系:中国已形成以50强为核心,50―150名为中坚,150―294名为基础的高中低相称的城市体系;中国已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先导,大中城市为主体的城市体系。
《蓝皮书》显示,东南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遥遥领先,发展速度都较快,对全国其他地区城市的发展起了绝佳的示范效应,但省与省之间、各省内部的城市之间差异较大。环渤海地区则表现为中心城市突出,增长势头强劲,但经济效率差强人意。东北地区城市竞争力总体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与东南、环渤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但城市间差距较小,经济规模辽宁一枝独秀。中部地区各省间发展相对均衡,但总体较为落后,综合增长竞争力在内地最低,产业层次在全国也处于比较低的位置,但省会城市的经济规模在全国较强。西南地区发展的空间较大,但与发达地区还有着明显差距,虽然城市整体发展步入快车道,但大部分城市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水平有待提升。西北地区的发展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内部差异较大,该地区对于资源的依赖性强,发展成本较高。
2030年城市化率将达65%
在分析现状的同时,报告还就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做出了战略目标,即在2030年形成多层次、开放型的城市体系。
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5%以上,城市人口达10亿人左右,城市数量1000个左右。将形成世界顶级城市1个,世界城市3―5个,国际化城市15个左右,国家级城市30―50个,以及一大批区域和地区型城市;中国城市群人口将达到8亿人左右,形成1个世界级城市群,2个国际级城市群,7个国家级城市群,若干个区域性的中小城市群。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现在我国的城市化率是44.9%,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往后再看30年,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城市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表示,从金融危机以后,大家把新经济增长点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城市化上。城市发展不一定看重城市的规模,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城市的功能。
报告还建议实施重点突破、大国支撑、成本领先、产业驱动、开放带动、梯度推进、集约增长、以民为本、科技创新、永续发展等十大战略,将提升城市竞争力作为国家区域政策的中心,制定面向2030年的城市体系发展规划、改善城市发展制度环境、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适应城市化变革的法治建设;各地则要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城市科技创新、开发城市人力资源、营造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谐城市”等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