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洒向天堂都是爱――四川地震灾区清明纪事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13


  汶川大地震后第一个清明节,时隔地动山摇近一年,老树长新芽,废墟开新花。从北川到汉旺再到映秀镇,记者再次上路,怀着别样的心情去探访别样的清明。
  春雨抚慰逝者
  天沉如铅,雨密如线。经过最后一道关卡验证,在通往北川老县城泥泞的山道上,祭扫的乡亲大多没打伞,任雨扑面,正赶往曾经美好的家园。有一中年汉子,与记者擦肩而过,迎面不时有人叫他“陈老师”,更有人呼他“英雄”。向路人打听,他叫陈铁军,在地震中有四位亲人罹难,他自己在抢救学生时腿被压断。
  在一个乱石堆上,陈铁军手指着远处一栋歪斜的楼房说,“这就是我父母的家”,7层建筑露出地面仅3层。他点燃蜡烛,摆上鲜花。沉默片刻,“嗵”地跪倒在地,边烧着两瓶纸“茅台”,轻柔地说着:“爸爸,儿来看您了。您好口酒,儿给你敬酒了……”。他对母亲、侄女都唠唠叨叨,嘘寒问暖,惟最后轮到妻子,一时哽咽语塞,他举头向天,想把泪水逼回去但满脸的雨水在他低头时,划下两道水迹。
  他妻子叫胡蓉,同为曲山小学老师,在灾难发生的瞬间,胡老师抱起一个孩子往外冲……3天后,人们发现了已去世的胡老师,但她搂抱着的女孩竟还活着,这是全班48个学生中唯一的幸存者。女孩叫任思雨,就是那个被抬出来时还唱着“两只老虎”安慰救援人员的小女孩,一时感动无数中国人。
  在离北川县委几十米远的地方,陈铁军欲拉起黄色警戒线,被站岗的武警拦住。他说:“我是曲山小学的老师,想去看看遇难的孩子。”武警点点头,叮嘱“多加小心”。往日八米宽的校门,如今被两旁建筑挤压得只容一人通过,记者随陈老师踩着长满青苔的瓦砾,穿行到操场。陈老师面对教学楼的断壁残墙,一个大招手,放开喉咙吼,“同学们,老师来看你们啦!”。细雨无声,一片寂静。
  陈老师仍坚守在教学岗位上,他拖着一条截肢的腿,走得虎虎生威。记者问他何以康复得这么快?他说:“靠锻炼和信心,活着的人只有好好活下去,才是对亡者最好的祭奠。”
  泪水蓄集思念
  山腰处,映秀镇5・12大地震遇难者公墓,新坟座座,放眼菊花尽染。李大娘步履蹒跚,上山给儿子、孙子扫墓,找到镶有儿孙照片的墓碑,几大捧菊花供奉于碑前,四周且有花瓣洒落,是谁先来了一步?绕碑一周,偶见鲜花下有一纸条:“你痛失亲人,我们一样伤痛,我们都是中国人。愿死者安息,生者坚强。”李大娘顿时泪如泉涌,点点滴滴落坟头。
  “这几天,每天都能看到天南地北的祭奠者,在每一座墓碑前叩拜,像是对自己的至爱亲人。”公墓管理员说:有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妇,专程从成都包车来,装了满满一筐菊花,插遍墓地的角角落落,观者无不动容。在北川任家坪望乡台,记者看到许多人从外地赶来,就是为到北川寄托哀思。
  在北川“5・12”纪念碑前,堆满鲜花,每个人经过都会驻步默哀。有一位当地老者告诉记者:温总理曾在此献花,落款“家宝”,总理的眼睛一样湿润。
  在都江堰烈士陵园,隆重举行了抗震救灾英雄武文斌烈士塑像的揭牌仪式,记者遇到烈士的父亲武中林老人。老人抚摸着儿子一张已成塑像的脸对记者说:“刚才我看到许多人为我儿子流泪,我反而无泪了,儿子死而无憾。”
  震后的第一个清明节,网上的清明祭坛数以千计,全国各族人民不论身在何方,即便远隔重洋,纷纷在网上献上一束花,点燃一支蜡烛,遥寄心中的思念。
  微风吹来春的气息
  记者站在汉旺镇的“英雄山”上,看到东方汽轮机厂的职工们前去新落成的“5・12”遇难者陵墓祭奠。他们神色刚毅,绕着坟茔缓步前行,献上菊花。“5・12”永远成为东汽历史上的惨痛记忆:全场职工和家属300多人遇难,1000多人受伤,5100多户职工住房遭破坏,上百万厂房被毁……
  清明祭扫时刻,他们要告慰遇难的工友:遭受重创的东汽没有倒下。震后仅3天东汽参加招标拿下3亿多元的33台风力发电机组订单,被称为东汽震后“第一标”。去年全厂产值突破100亿元,新东汽已在异地崛起。就在清明前夕,中共四川省委做出深入学习“东汽精神”活动的决定:“东汽精神”以其伟大的力量和独特的内涵感动了中国和世界,标注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高度……
  在映秀镇的公墓脚下,是一条通往汶川县城的公路,来往工程车辆络绎不绝。镇党委蔡副书记告诉记者:“我们怀念遇难者的最好方式,就是加快灾后重建的步伐。映秀镇农村房屋重建已全面启动,城镇住房规划也基本完成,到今年底,农村重建将全面完成”。
  北川中学外的围栏上,挂着一长串洁白的千纸鹤,一阵风吹来,千纸鹤仿佛振翅欲飞。凤凰涅,北川中学将在毁灭中重生。新的北川中学将于今年“5・12”动工,明年“5・12”落成。这条消息被写在无数张连心卡上,直接向天堂传送。
  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清明,灾区大地,山绿水清,花开草长,因为自强不息的灾区人民而春意盎然,因为不屈的精神而迸发出勃勃生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