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徐汇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培养首批“科班”黄杨木雕传人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00

  “本市将培养一批海派黄杨木雕新传人。”4月3日从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传出消息,该校已经启动相关艺术门类学生的选拔,并将于今年9月开课。这也是徐汇区文化管理部门在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多位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高手已被找到,并将由他们深入中学校园带出“新徒”。
  
  海派木雕濒临失传
  
  木雕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黄杨木以其紧密、坚韧的木纹成为理想的雕刻材料,有“木中象牙”之称。海派黄杨木雕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徐汇区初步形成,创始人徐宝庆经过七十多年的艺术锤炼将其发展为有着独特艺术理念与艺术风格的木雕派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海派艺术体系,并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在世的徐宝庆的弟子们大多也年事已高,新技师后继乏人。“学木雕十分吃工夫,需要能静下心来长时间沉浸其中,最好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如今要找到这样的年轻后生实在太难了。”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任黄树林说,他们在与上海聋青技校联系后,双方一拍即合,特别是一些在校的美术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希望以这门技艺为专业主攻方向。
  
  请出名师带教高徒
  
  上海聋青技校校长杨七平介绍,目前学校已经开始了组建学科、招收学生的工作。在徐汇区文化局的牵线下,将请出徐宝庆的弟子、年逾古稀的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著名木雕师侯志飞老人执掌教鞭,相关的教材编写、师资带教工作也将同期展开。由于这是国内木雕行业首次以“学院派”方式培养自己的传人,因此徐汇区文化局将投入专项资金确保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得以发扬光大。这些首批“科班“学生所有的在校学习材料费用都将由政府“埋单”,做出的作品也将会由文化部门统一回收并展出。
  
  民间技艺走进校园
  
  除了黄杨木雕,在徐汇区同样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还有“上海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艺”。区文化局副局长宋浩杰说,由我国元代著名纺织家黄道婆创新发明的“黄道婆纺车”,比西方的同类型纺车要早一百多年,然而如今这项技艺的传人也仅存一两位了,再不培养新人就将面临失传。可喜的是,通过民间走访,有关部门已经寻找到了30多台明清年间的纺车,除了部分留作展出外,其余均已送往了紫阳中学、园南中学等学校,吸收了数十位心灵手巧的女孩子在课外活动时学习这门中国古老的纺织技术,并从华泾镇上请来了一位八十高龄的“黄道婆纺车技术”正宗传人做老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