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校企联手毕业就业无缝衔接---中德专家把脉大学生就业难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41

  人才培养的结构未能跟上社会发展需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4月2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与艺珂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从毕业到就业”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德的专家学者共同为大学生就业把脉。他们提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从毕业到就业”问题显得尤其突出。如何从教育改革入手,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如何辅导毕业生找到符合理想的工作;如何依法保障就业,成为当前研究的三大重点问题。
  
  高校师资结构严重失调
  
  高校师资结构不合理,进而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上海社科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研究员以上海高校为例:从1998年扩招到2007年,师资平均每年增长0.11%,而大学招生每年增长1.06%,在校生每年增长速度为3.55%。尤其是少数专业的师生比急剧上升,管理学专业的师生比达到1�X93,经济学专业的师生比达到1�X40。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造成学生质量下降。
  
  专家认为,近年来大学一味追求综合性,专科或者特色学校一味追求升格,很容易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周海旺举了个例子――上海技工类学校的就业率每年都是100%,相反,不少大学尤其是一些三流大学每年都为毕业生就业发愁,“高校从现在开始就该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了”。
  
  校企联手弥补就业鸿沟
  
  让大学生从毕业到就业实现无缝连接,应该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任务。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郑东亮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他认为,学校应该嵌入式地设置一些培训实践课程,对于一些应用型人才的培训更要加大实训力度。他提出,要从中学开始就对学生有一个分类,更多地鼓励学生进入技术类人才的序列。“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整个教育体系应该为中国目前的发展需求服务,而不是一味地提升学历”。
  
  而艺珂研究院主席克莱蒙特博士则建议,中国应该更多地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训中的作用。他说,按照规定,德国所有公司每年都有7%的员工必须参加培训,尤其是年轻人必须进行职业培训,70%的公司有专门针对年轻人的职业培训和终身培训。“好的企业就应该有好的培训,这也是填补年轻人毕业和就业之间鸿沟的一个重要途径”。
  
  不能一味要求年轻人降低预期
  
  眼下谈到就业,人们就提倡年轻人要降低预期,“也许这是危机形势下的权宜之计,但从长远来看,单纯要求毕业生放低标准,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多。”克莱蒙特博士特地提出了这一观点。
  
  他认为,面向未来,年轻人不应该降低自己的期望值,相反应该眼界高一点,加快提高自己的素质。克莱蒙特建议,年轻人在目前也许应该降低对工作的期望值,但正如中国古话所言,取法乎上,得之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年轻人就应该有更高的志向,有更高的要求,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且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是全社会都应该参与的工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