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卢湾调查显示:多数上海市民认同自身文明素质提升是成功办博重要前提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75

  3月24日公布的2009年卢湾区公民道德报告显示,面对即将在家门口举办的世博盛会,90%的居民选择当好“世博会东道主”、“卢湾形象展示者”和“美好生活展示者”。
  卢湾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蒋锡明介绍,此次共有4000人接受了问卷调查,其中2000人为社区居民,1000人为学生,1000人为商业职工。社区居民中,14.28%为非上海户籍市民。
  调查中,大多数市民认同,自身文明素质提升和城市整体文明程度提高,是成功举办国际盛会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调查还显示,车辆乱停放、宠物扰人、乱扔垃圾已经连续四年位居陋习排行榜前三位。
  个人行为也是城市形象展示
  调查显示,76.39%的卢湾居民为“世博会展区在卢湾”而感到自豪。面对个人形象与世博会的关系问题,90%的居民选择了当好“世博会东道主”、“卢湾形象展示者”和“美好生活展示者”这三个选项,42.09%的市民明确表示愿意成为世博会志愿者,70%以上的居民愿意以不同方式参与世博会。
  在被问及“您最愿意为世博会做点什么”时,2000位接受调查问卷的居民中有70.54%的人选择了“管好自己,做文明的市民”,这一选择与职工、学生的选择差异不是很大(分别为62.46%、67.76%)。
  蒋锡明表示,三个群体选择“管好自己”的比例都相当高,说明大家把“城市、生活同自身行为”直接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认为个人行为也是向国内外游客的一种城市形象展示。同时也隐含着相当一部分市民在不打乱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下参与世博的意愿,“这要求我们更加注意相关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在世博展示和市民生活的结合点上下功夫。”
  三大陋习仍居榜首
  陋习排行榜上,“车辆乱停放”、“宠物扰人”、“乱扔垃圾”这三大陋习依然占据前三位。对比七年来的社区陋习排行榜,“高空抛物”、“乱晾晒”等陋习逐年减少,但这三大顽症依然呈现出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
  调查显示,将生活陋习成因归咎于“居民素质有待提高”即个人主观原因的比例最高,占52.62%,其次归咎于客观条件的制约,选择“居住条件不够理想”的占46.83%,“习惯改变需要时间”和“公共设施不足”的比例分别为40.59%和40.49%。
  对于如何进一步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生活陋习,66.85%的居民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强宣传教育”,55.52%的居民认同“加强监管,严格执法”很重要。
  卢湾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瑛提到,今年尽管“车辆乱停放”还在第一位,但分类统计中的“自行车乱停放”比去年下降12.53%。去年,为加大对自行车乱停放的整治力度,卢湾区相关职能部门联手,采取“温馨提醒”的告知方式,通过在社区张贴告知书和对沿马路乱停放的自行车发放告知单,进行连续两周的告知提醒,并对长期锁在街边的无主自行车,采取“定点放置、接受认领、过时清理”的柔性方式,及时处理“无主”非机动车近900辆,规范无序停放车辆9万多辆,对原有的276个非机动车停放点的标线进行复划,增设停车标志70套,获得了市民的广泛支持和理解,顽症整治收效明显。
  对文明礼仪认知较高
  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商业职工、在校学生三大群体对于公共行为文明的认知水平普遍较高:81.53%的居民认同“不闯红灯”,80.55%的在校学生认同“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71.64%的居民认为外出就餐时最需要注意“安静等候,遵守秩序”;在参观会展或观看表演时,三大群体都明确表示最需要注意的是“切勿大声喧哗”;77.73%的居民和84.5%的在校学生认为首先应当做到“垃圾随身带走”,75.66%的商业职工首选“不在禁烟区抽烟”。
  蒋锡明分析,大多数市民已意识到,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是每位文明市民的基本素质。经过多年的公共场所文明行为宣传,绝大多数市民对怎样处理垃圾和不在禁烟区抽烟的认识已到位。在对文明举止的认知与践行中还存在不平衡现象,如市民对“主动维持公共秩序”的认同率较低,表明市民在担当公共责任方面还有顾虑,少见行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