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小老板”的大作用――虹口区以创业带动就业追踪调查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66

  上午8点不到,霞光浸润下的北外滩车水马龙,春意盎然。
  几乎每天这个时候,黄瑾彦都会早早来到东大名路上的北外滩开业园区,打理服务社的生意。金融危机让黄瑾彦感到了丝丝“寒意”,但由于地处航运一条街,加之加盟大品牌,他的浦江船机票代办服务社生意仍不错。最近,他正在申请将服务社由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转制为小企业,并准备扩招人员……
  在虹口区,像黄瑾彦这样的“小老板”有2万多人,带动就业5万多人。这个数字,已相当于全区同期新增就业岗位总数的30%。作为拥有80万常住人口,约10万无业、失业人员的城区,虹口从2003年起连续多年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区一号工程,就业工作走出了一条突围之路(本报去年3月17日《解放调查》曾予报道),被认为是“全市创业带动就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然而,去年下半年起,金融“海啸”不期而至,突围之后的虹口区如何继续走好“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之路,创业“小舢板”如何抗击大风浪?近日,记者深入虹口区调查。
  要有激情,更要理性创业
  走进北外滩开业园区,记者看到这样一条标语:“你创业我扶持,你成功我服务。”对于这句话,50岁的黄瑾彦自有一番感受。
  失业后,手里只有6万元启动资金的黄瑾彦来到北外滩开业园区,凭着一股激情和勇气准备创业。开业指导中心综合评估和考量后,建议他利用北外滩的区位优势从事旅游业、开办船机票代办服务社。开业园区还为他算了这样一笔账:15平方米的办公房月租金1000元,一年1.2万元。根据区政府政策,服务社每招一名员工一年的房租补贴为2000元;同时,作为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还能享受三年免税、缴金优惠等,成本总计可省40%左右。有创业激情,又有理性指导,黄瑾彦开了个好头。
  如今,黄瑾彦的服务社已从3人“小作坊”发展成一个拥有12人的业务团队。就在去年11月,黄瑾彦果断租下园区一处25平方米的门面房:虽然月租金涨到2100元,但还是比普通商务楼便宜,关键是仍能享受各项优惠政策。
  这份“果断”的背后,不仅是因为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更是因为有对市场的理性判断。黄瑾彦分析认为,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旅游需求越来越旺,服务社离北外滩邮轮码头仅一路之隔,生意会越做越好。果然,“扩店”3个月来,服务社营业额比原先上升了30%左右。
  3月2日,刚带团从柬埔寨回来的黄瑾彦又得到好消息:服务社的“转制”申请已进入正式议程,政府部门将给予大力支持。区旅游局还向黄瑾彦表示,待正式成立旅行社后可打包推广虹口经典游线路。
  “瀚明信息”总经理李维民有着和黄瑾彦一样的体会。在一家著名电子商务公司工作5年后,李维民来到北外滩开业园区网上创业基地开办公司。政府部门不仅给出政策扶持:贷款贴息2倍于市标准,35岁以下年轻人享受每人每年4000元;园区提供一站式公司注册、代理记账等服务;减免端口费、设备费等,还给出理念性指导:“定位要准、内容要精、盈利模式要简单。”仅过了9个月,李维民的公司就驶入“正轨”。
  最近,李维民的公司开始3G项目开发,但他担心会提高人力成本。恰巧此时虹口推出特别政策,明确提出将为提供青年见习岗位的单位提供补贴,如见习生被录取,企业还会有更多优惠。为此,李维民积极申请企业成为区内的青年就业见习基地。
  类似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近年来,虹口区相关部门共为3000余人进行创业指导和培训,使他们的创业成功率达到了70%。“创业要有激情,更要有理性。政府扶持创业也一样。”虹口区委书记孙卫国说道,“区的扶持政策在梳理国家和市政策的基础上推出,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5年来,虹口扶持创业的政策从最初的4项发展到21项,今年又调整、完善、补充了7项,扶持覆盖面也由开业园区向园区外拓展,向航运服务、科技类新办小企业延伸,全区直接用于促进创业的资金已达6500多万元。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虹口完善开业贷款坏账评估制度,使借贷双方合作进入良性循环。数据显示:迄今总共贷出的700多万元中只有17万元坏账,坏账率仅2.4%,远低于国际上通常15%的比例。
  虽有“拐杖”,路还得自己走
  在虹口区,从无到有精心打造的开业指导服务体系包括:政策咨询、创业培训、方案评估、开业筹备、证照申办、经营管理等6个方面,形成了对创业者开业的全程跟踪指导。为创业者提供指导服务的,既有区相关职能部门、开业指导中心、各街道劳动保障部门等,也有工青妇群众团体、开业指导专家志愿队伍及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等。
  但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创业者,都有着这样一个认识:“政府政策和服务,是外因;自身努力,才是内因。”“要创业成功,外因内因都不能少。”
  “以前怕政府部门上门,现在欢迎还来不及!”邢勇峰的趣游旅行社在虹口“生根发芽”,坐在沪办大厦14楼的办公室里,他这样告诉记者。
  邢勇峰从一门电话、两张桌子、一间25平方米的办公室兼卧室、加一个创业伙伴开始创造梦想。其间,区劳动部门隔三差五上门送政策信息,区旅游部门经常进行业务指导、提供市场信息,团区委等也时常通过青联、青企协等为企业搭建各种平台……“一路走来,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服务。”邢勇峰认为,“尽管如此,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自力更生。”
  趣游旅行社针对大学生和年轻白领,开发川藏、新疆、云贵等地区的自助式“深度游”。去年上半年,由于雪灾等突发事件影响,旅行社亏损近60万元。邢勇峰和伙伴们并没有一蹶不振。“十一”黄金周前2个月,他们就开始对10万多名会员进行市场调查,并根据会员不同需求推出10条国内长途线路、10条户外运动线路和10条短途观光线路,一下子吸引2500多人参加。旅行社又开拓业务范围,为外地旅游景区在沪推广提供策划服务等。应对经济“寒流”,旅行社“开源”的同时积极“节流”:退租2间办公房,确保不裁员,“一些员工不得不两人合用一张办公桌,但没有一人抱怨过。”邢勇峰的努力没有白费:去年一年,旅行社不仅盈亏持平还略有增长。
  拥挤的办公室里,员工们忙碌不停、预订电话此起彼伏。“这个星期已有近2000人打来电话预订出游。”邢勇峰望着窗外淡定地对记者说,“挨过了冬天是春天,我们的春天也不远了。”
  “政府的扶持就像拐杖,让我每一步都走得更坚定。”残疾人创业者陈华回忆道:她和几个创业伙伴都有残疾,需要无障碍设施的工作环境,可找来找去,都找不到理想的创业场地。抱着一丝希望,陈华来到虹口。最终在乍浦路街道和四川北路街道劳动部门的帮助和协调下,陈华顺利入驻无障碍设施完好的四川北路开业园区,开出了中超会展服务社。园区还“特许”陈华和创业伙伴的残疾人专用车免费停进地下车库,方便他们直接乘电梯上22楼办公室。
  虽然有“拐杖”,路还得自己走。“健全人走一步,我们得走两步、甚至是三步。”陈华说道,“但我们有倔性,我们愿意付出更多。”一次,陈华得知“养生堂”公司对会展服务有需求,于是主动上门争取业务。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看着陈华将信将疑,半天不做声。没等对方开口拒绝,陈华先提出了自己的布展设计理念,还报出一长串客户名单。负责人听完还是不放心,决定先将一笔小业务交给陈华试试。结果,陈华成功为“养生堂”设计、布置了静安寺下沉式广场的情人节展会,自此“养生堂”成为了服务社长期客户。
  3月10日晚7点多,郝思仙和员工们还在图文制作服务社里工作着。只有初中文凭的郝思仙坦言,“如果没有政府部门一对一、手把手的扶持,服务社不可能成立、发展起来。”在多方帮助下,他聘用销售人员“扫楼”拓展业务,参与各种展会推广品牌……凭借着团队的努力,服务社从2人发展到了5人,年营业额也达到了近百万元。
  抱团取暖,才能合力争胜
  场中路7号,是虹口7个开业园区里最早的一个。去年6月正式成立、全市首个以“创业者”命名的协会―――虹口区创业者协会就“栖身”于此。
  这个由虹口区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协会“变身”而来的协会,会员覆盖全区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及自主创业者。协会会长周建伟告诉记者,“协会会长、副会长大部分由创业者担任,大家来自创业企业,又为创业企业服务。”
  协会成立后不久,一场旨在“听心声,做知音”的企业走访活动随即启动,为企业排忧解难。金秋十月,离月底还有3天,协会和专家志愿团走访曲阳工艺品服务社时了解到:原本服务社为几家外贸服装厂加工饰品,金融风暴下,外贸服装厂相继停产,他们也没了订单,“做完这三天,就退租不干了。”服务社业主张梅芳心灰意冷。弄清原委后,协会副会长李蜀湘为她分析服务社优劣势,并鼓励她改“坐商”为“行商”,到服装厂去了解企业情况、争取订单。此后,李蜀湘隔三差五打电话为服务社“指点迷津”。终于,服务社先后接到了6家服装厂的饰品加工业务,张梅芳购置配料、请员工回服务社上班,忙得不亦乐乎。
  一些创业者反映虽然常年同在一个园区,但彼此缺乏交流甚至错过协作商机。为此,协会多次筹办“联谊茶话会”,每次2个多小时的活动,话筒总是不停地在创业者手中传递。从介绍商品信息到政策咨询、业务探讨,创业者之间相互启发,碰撞出不少合作“火花”。新港路街道在全市率先成立居家创业中心,为居民“度身定制”工艺品制作、服饰编织等创业项目。经协会牵线搭桥,乍浦路一家服装门店成为居家创业中心产品销售点。目前,与另2家销售点的合作和网上“开店”项目也在洽谈中。
  “危机中,创业者更要抱团取暖,这样才能合力争胜。”还是要提到陈华的中超会展服务社。走进荣欣大厦2203室,办公房内除陈华的中超服务社一家外,还有钱柏淳的金葵花工艺礼品服务社。根据园区规定,一间120多平方米的办公房可供2个创业组织入驻。但原本可以隔开的办公房,并没有“一分为二”。原来,陈华和钱柏淳是残疾人朋友,创业时两人一拍即合:一起租办公房,共用会议室和宽带网络,省下成本开拓市场。他们还共享客户资源,“中超”负责会展布置,“金葵花”则为会展提供礼品服务……
  “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没有雄厚的资金,经营中周转不灵的情况时有发生,要获得银行贷款又十分困难。”陈华常常为此烦恼。不久,服务社加入了由残疾人创业组织发起的“自强人企业联盟”,与40多家创业组织在业务上展开紧密合作。今年春节前,陈华接到同乐坊内一家会所布置节庆灯光展台的业务。当时,陈华有一笔资金没有收回,会所预付的订金又不够支付材料和人工费,资金缺口在1万元左右。“火烧眉毛”之际,陈华向“自强人企业联盟”发出求助,很快就得到了所需的小额无息借款,顺利完成业务。“创业组织就像一只只小舢板,在市场的汪洋大海中抱团组成大船,才能更好地抵御风险。”陈华感慨不已。
  “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以来,虹口就业形势出现青年失业无业人数增加、企业退工增加,而用工减少的‘两增一减’新情况。”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唐锦根告诉记者,“为让更多人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带动就业,虹口已启动新一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3年内对6000人实施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扶持3000人成功创业。”按照这一规划,未来3年,有望带动虹口2万人就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