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芝加哥交响乐团沪上演出 上海观众文明素养欣赏水平受称赞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52

  2月11日、12日,芝加哥交响乐团在上海大剧院登台。演出间,1800个座位的上海大剧院内,从头至尾鸦雀无声,音乐奏到减弱处,剧场里像是连根针掉地都能听见。演出结束后,华裔中提琴演奏家张立国不无感慨地说:“演出前我曾担心,国内的听众能否欣赏如此艰深的大作品?担心剧场里有迟到早退、打手机、乐章之间随意鼓掌等情况。”一曲终了,掌声响彻大厅,此情此景温暖了舞台上每一位音乐家的心。张立国按捺不住惊喜提笔给上海市市长韩正写信:“我为上海的听众自豪,为你们喝彩!”韩正市长近日回信道:“现场听众的良好表现,是对芝加哥交响乐团精湛演技的最好评价,也反映出上海听众对音乐的喜爱。”
  
  上海给张立国的惊喜,不仅是剧场里坐得满满的懂音乐的可爱听众,更是这座城市日渐提升的文明自觉,是这里的普通市民日渐成熟的文明修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孙惠柱说:“上海形成这样良好的艺术欣赏氛围,与近年来上海加快一流文化设施建设、加大艺术普及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是它们激发了人们的艺术渴望,提升了观众的艺术素养。”
  
  一流剧场和一流艺术:打造文化“硬实力”
  
  “对一座现代都市来说,剧场是文化品味,是文化名片,是一个城市的文明象征,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底气。”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哲对记者说。
  
  1998年8月27日,上海大剧院正式运营;2004年12月31日,又一座现代化剧场――东方艺术中心建成;2004年10月1日,有着74年辉煌历史的上海音乐厅完成平移工程,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开张。7年之内,浦江两畔,3座音乐的殿堂构筑成鼎足之势,形成完整的音乐生态体系,从此,不管大型交响乐、歌剧、小型室内乐,都各得其所,从此,那些绕梁的音乐,在这座城市的夜空回响,交响成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建成11年来,上海大剧院的舞台,几乎从未停息,5000多场演出,有名家携名团,大师带新星纷至沓来。东方艺术中心的歌剧厅、音乐厅、演奏厅齐齐开放,每一天,都有100多场演出在窗口同时售票。连续15年,上海这座城市里每年的演出场次,超过了1万场。
  
  大规模的剧场建设,使上海在建设先进文化上有了良好的舞台。拥有几座现代化的剧场,使上海已经成为国际艺人和顶级团体向往和心仪的城市。1998年8月,上海大剧院正式落成启用,一个月后,“世界三大男高音”中的卡雷拉斯就登上了上海大剧院的舞台。那场独唱音乐会,获得极大的成功,加演时间超过了35分钟。卡雷拉斯回去之后,呼朋引伴,2001年,另外两位“三大男高音”帕瓦洛蒂和多明戈也在同一年里分别站在了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
  
  一流的现代剧场,呼唤一流的艺术。2006年,东方艺术中心组织上海市民投票选举出了“我心目中的世界十大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英国BBC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捷克爱乐乐团10家乐团入选。随着上月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到来,“十大乐团”悉数访沪,今年5月,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将再度访沪,英国BBC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也安排好了明年再度来沪演出的档期。世界顶级乐团的到来,大大提升了上海市民的音乐素养和鉴赏水平。
  
  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林宏鸣感慨地说,很长一段时间,上海由于缺少设施一流的剧场,使得很多顶级演出与上海失之交臂。他回忆道,1994年,指挥大师祖宾・梅塔带着以色列爱乐乐团访沪演出时,留下上海有“最好的听众,最差的剧场”的评价。2007年12月29日,祖宾・梅塔带着以色列爱乐来到上海,在上海大剧院的舞台,指挥大师带领着他的乐团,将他们出色艺术发挥得酣畅淋漓。
  
  在世界顶级艺术的浸润中,上海观众的眼界渐渐攀上世界一流艺术的高峰,上海的舞台,真正开始与世界接轨。
  
  30元听场音乐会:降低接触艺术的门槛
  
  一流的剧场相继建成,世界顶尖的艺术陆续引进,在聚集起一大批核心观众群体之后,为了让更多市民走入剧场听音乐会,各大剧院纷纷放下身段,承担起艺术普及的责任。“上海大剧院艺术课堂”、“相约大剧院公益演出季”、“上海音乐厅星期广播音乐会”、“东方艺术中心市民音乐会”等公益性、普及性演出,大大降低了市民接触艺术的门槛,让数十万市民走进剧场,聆听音乐之声,感受艺术之美。
  
  2004年10月,星期广播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恢复,这块上世纪80年代的音乐广播金字招牌又重新焕发光彩。每周两场的“星广会”,采取30元、40元、50元的低价策略,因此,演出前一两个星期,“客满”招牌便会高高挂起。“星广会”上,主持人都会详细介绍作曲家的背景知识,介绍聆听古典音乐的礼仪。“星广会”培养一大批成熟的音乐听众。
  
  2006年7月26日,东方艺术中心尝试着推出了“东方市民音乐会”,以30元、50元、80元的低票价吸引普通市民进入剧场。从最初试探性的一月一场,到一年后的一月两场,今年1月起,又“三级跳”式地增加到一周一场,并且在年初,就可以购买全年52场的演出票。对于在校学生而言,15元就能聆听一场贝多芬,15元也能亲近一回勃拉姆斯。4年来演出场次呈“几何级数”增长,之前3年吸引了10万观众,而仅今年一年,就将有10万观众从中受益。
  
  上海大剧院则充分发挥众多名家过境的优势,做大“艺术课堂”、“相约大剧院”、“艺术开放日”等公益演出的品牌。3年多来,上海大剧院共举办了313场公益艺术教育,近20万人走进上海大剧院感受“艺术之美”。去年2月,160年历史的纽约爱乐乐团访沪,80高龄的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欣然接受上海大剧院的邀请,于2月21日下午,亲自指挥由沪上6所学校180名学生组成的“上海中学生交响乐团”演出,一个半小时的“交响开放日”,不仅有彩排、演出,主持人还在现场普及古典音乐知识,那个下午,所有市民都能免费走进上海大剧院,与洛林・马泽尔亲密接触。
  
  剧场提示媒体批评,让文明观赏礼仪深入人心
  
  前些年,在古典音乐会的乐章之间乱鼓掌,曾经是难以根除的“顽疾”。上海大剧院副总经理张笑丁认为,乐章间鼓掌,很多观众并非有意,而是音乐判断力有欠缺:“剧场有责任也有义务,让上海的音乐大众懂得欣赏古典音乐,成为有艺术素养的市民。”每次古典音乐演出时,上海大剧院的大厅里都会竖起一块指示牌,告诉观众曲目的时长,每个乐章的时长,提醒观众,乐章间不要鼓掌。进入剧场,字幕机上也会打出“请勿摄影”、“乐章间请勿鼓掌”等提示。沪上媒体对“乐章间鼓掌”进行多次批评后,“乐章间不能鼓掌”的礼仪已经深入人心。
  
  这次,芝加哥交响乐团来沪演出时,上海乐迷表现出了极高的素质。不仅乐章之间无人鼓掌,连咳嗽声都很少听见。台上的乐队、台下的观众,都在指挥大师海丁克的指挥棒里凝聚成了一个气场,一个与100年前马勒的“悲情交响”共同呼吸的音乐气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