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4月10日上午,一排排液化气钢瓶在上海氯碱化工有限公司的流水线上等待“检验”。读卡器轻轻一照,气瓶哪里充装、是谁检验、将送往哪里……信息一目了然,杜绝了伪劣气瓶“钻空子”。至此,市科委重大专项“百万危险化学品气瓶电子标签标识及其安全监管信息服务系统建设”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上海的无线射频产业,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闭合回路”已初具雏形。
射频识别(英文简称RFID,即电子标签)是各国都在致力于研究和应用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从2000年起,市科委开始关注和支持射频识别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在芯片设计、制造、测试及应用系统开发等方面有所布局,相关技术已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有400万个危险化学气瓶,通过电子化手段实现安全、便捷的监管,是射频识别大展身手的时机。2006年,“百万危险化学品气瓶的电子标签标识”被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以该项目为纽带,华虹、贝岭、华申等在芯片、读卡器和系统集成等领域各有专长的企业,以及复旦、交大和市标准化研究院等专业院所汇聚在一起,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作为一项公益性质的政府实事工程,来自各方的“非技术”支援让项目推进更加顺利。质监局、财政局在制度和资金层面给予保障;市科委专门设立了几个子课题,进一步整合项目资源……项目负责人之一、上海华申智能卡应用系统有限公司的王家振告诉记者,任何一家参战单位,无论实力多强,都不可能独自完成“给115万个气瓶贴标签并全程监控”这一任务。没有这样的合作模式,技术领域内再多的突破,也无法惠及广大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