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白衣天使在海上---解放军411医院海上医疗队成立五年记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25

海上流动医疗队在海上实施医疗手术和救护。
  东海某海域,3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天际,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炮火声,导弹、鱼雷犹如离弦之箭,激起重重巨浪。一艘登陆舰娴熟地完成装载、机动、卸装等一系列战术动作后,突然遭到猛烈的炮火袭击,多名官兵负伤,数名官兵落水。
  海上医疗队闻讯,风驰电掣,紧急救援。这是一次海上实战演练,主角便是411医院海上医疗队。
  此刻,战友生命危在旦夕,抢先一分钟就多一份把握。一个个救生器材,拖着长长的绳索,抛向落水的官兵,一艘艘救护艇在波涛中抵近救护对象。海上医疗队医务人员将伤员抢救上艇,紧急处理后即向医院船转送。
  海面上,一艘艘运载伤员的救护艇,从不同方向驶向医院船,准确靠上医院船。“伤员们”陆续被吊上医院船甲板进行检伤分类。5名医护人员飞奔上前,准确无误地将“重伤员”们转入专科治疗,很快进入了配有多功能监护仪、便携式呼吸机、雾化机、电子灭菌灯以及翻身床等设施的重症监护病房。全副武装的主治医师迅速对“伤员”下达医嘱。十多分钟后,“伤员”的各种化验结果便从网上发送到重症监护室,比陆地医院还要快。经过短期治疗,病情稳定的“伤员”送往战役后方医院……
  集思广益抢救伤员
  2000年5月,解放军第411医院成立了全国第一支海上医疗队。
  经过几次海上演练,机动能力弱、伤员周转慢、无法应对大批伤员等问题暴露出来。
  医疗队从提高海上救护能力入手,组织专家集思广益,探索出借助渔网、救生圈等救生器材,运用抛射等不同手段,迅速将落水“伤员”抢救上艇的办法;与舰艇部队合作,运用雷达扫描等手段,有效提高了搜救效率。
  在实战病例中,不少伤病员经过抢救,虽然挽回了生命,但由于搬运不当或条件有限造成继发性损伤,严重影响了伤愈后的生活质量。比如,由于舰艇空间狭小,脊柱损伤的伤病员很容易因搬运不当继发损伤脊髓神经,变成截瘫。
  海上医疗队在有关单位配合和帮助下,加大对战伤科研项目的研究力度,研制出充气甲板、海洋止血绷带、海上抗精神抑郁药等,还对新式武器损伤救治、海水浸泡伤救治等进行研练。
  “神六”海上卫勤保障
  目前,海上医疗队的卫勤保障任务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居全军前列。2005年10月,“神舟六号”执行任务,海上卫勤保障的重任也就落到他们头上。
  那天,正赶上台风“尾巴”,海上狂风大作、巨浪滔天,舰体剧烈摇晃,手术床等大型医疗器械的稳定遭到了破坏。如果真碰上手术,后果不堪设想。手术组医生徐尔理、姚均迪凭借多年工作经验和海上训练经验,提出改装的设计方案,两个人一头扎进手术床的改装研究。人站不稳怎么工作?他们把自己绑在柱子上。二十多天里,每天对着手术床,这里敲敲,那边打打,手磨出了泡,磨破了皮,疼得龇牙咧嘴,拿起榔头直打哆嗦,他们终于完成手术床等一系列大型医疗设备的改装,并且成功投入使用。
  水上“乒乓”攻克晕船
  海上晕船是个难题,一旦晕起来,别说救他人,连自己行走进食都很困难。据统计,在医疗队赴太平洋执行“神舟五号”、“神舟六号”海上保障任务时,平均每位队员体重减轻十多千克,晕船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海上正常工作训练的展开,成了医疗队的一块心病。
  医疗队冥思苦想,迟迟没有突破。最后,一位艇上的指导员找到了个独特的训练方法:依靠水上“乒乓”提高抗眩晕和海上平衡适应能力。他们在船舱内架起乒乓球台,在船体剧烈摇晃的情况下,打起乒乓球比赛,即转移了注意力增强了娱乐性,又能通过打乒乓球寻找到平衡感,适应船体摇晃的规律。在平时的训练中,他们还组织全体队员在固定滚轮和旋梯上进行训练。不少女队员,身上摔、磕得全都是伤,却还是一如既往地训练,一天训练下来,双手磨破了好几层皮,最后,手上居然磨出了厚厚的一层老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