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大词典(第2版)》在沪出版 上海市委领导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累土不辍,丘山崇成。国家“十五”和“十一五”图书出版规划重点项目―――《英汉大词典(第2版)》近日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译文出版社出版。4月9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出版工作者在上海展览中心齐聚一堂,举行《英汉大词典(第2版)》出版座谈会。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王仲伟出席会议并讲话。
殷一璀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这部大型工具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祝贺,对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编纂词典的专家、学者和出版工作者们表示由衷感谢。她指出,《英汉大词典(第2版)》的出版发行,不仅是上海乃至全国出版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成果。它标志着我国在双语工具书编纂方面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将对世界文化交流产生积极影响。
殷一璀说,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重镇,特别需要更多这样的文化工程来体现文化高度、凸现文化特色。
在此,我们要向多年来孜孜以求、无私奉献的编者们表示由衷感谢,希望进一步发扬这种精神,出版更多皇皇巨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要继续以"做中国人的文化脊梁"为己任,把编写传世名作作为文化追求,在新的起点上承担更多重大文化项目,通过文化项目集聚和造就文化人才与团队,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作出新贡献。
被海内外誉为同类词典旗舰之作的《英汉大词典》出版于1991年,是中国首部独立研编的大型英汉工具书。这部具有中国独立知识产权的大型英汉双语词典在1989年和1991年相继推出上、下卷后,获得海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被誉为"远东最好,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双语词典之一",并进入联合国翻译处,成为工作人员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取代之前长期使用的梁实秋先生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因此,作为我国第一部独立研编而非编译的、规模最大的学术性与致用性兼备的综合性英汉词典,《英汉大词典》的问世,不仅凸显我国英语学术研究成果和双语词典编纂水平,具有原创价值和独立知识产权,其影响已非学术意义所能涵盖。据统计,到2005年止,这部1500万字的《英汉大词典》累计发行36万册。
《英汉大词典(第2版)》的编纂工作于2001年正式启动,仍邀请原词典主编、复旦大学教授、亚洲辞书学会副会长陆谷孙先生主持。他率领一支年富力强的专业团队历经5年,辛勤耕作。第2版除了对原大词典中的硬伤勘误纠错,更着重于更新专名和术语的信息,增补英语新词、新义、新用法,同时对词典的微观结构进行改进性修正。第2版收词条约22万,其中增2万余条新词新义,设附录13种,包括撤销原来数种附录,扩充或修订《常见日本人姓氏拉丁字母拼写法》等,新增反映当下社会生活需求的《英语网络缩略语》、《通用图形符号及其含义》,以及应北京2008奥运会而生的《夏季奥运会项目》等。第2版力求文字规范,词汇覆盖面广,显现词典与时俱进的致用性,力求科技与人文精神兼具。
尤值一提的是,陆谷孙教授还为第2版撰写了一篇英文代序,从英语词典鼻祖约翰逊博士谈起,论及电脑时代辞书编纂中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词典编者应有的素质、青年一代英语修养的提高、人文阅读的重要性等,成为《英汉大词典》第2版的一大特色。
据悉,《英汉大词典(第2版)》尚未正式问世时,学界和出版界就已出现"未出先热"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等高校纷纷向出版社预定,数量已逾1000册;外地一些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兄弟出版单位闻讯后也点名承购此书。一部大型外语工具书能引发这样的热度,是读者对大词典本身的学术价值认可,也是市场对一个重文化积累、树精品意识的出版社品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