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发改委深入调研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重大课题
好比铸造精钢,既要高温煅烧,也需低温冷却。市发展改革委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重新审视自身双重职能,强调“冷热兼修”提升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面对经济形势突变,扩内需、保增长,相关事情要热处理、急事急办;而对于关乎长远的规划编制、机制创新等,则要潜心调研、冷静谋划。尤其是围绕破解长期积累的难题和瓶颈,更要眼睛朝前看,目光放长远,加强前瞻性、战略性研究。
作为综合管理全市经济发展的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工作涉及众多焦点、热点和难点。面对当下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他们倾注了大量热情和努力。一方面建立旬报监测预警制度加强形势跟踪分析,另一方面结合企业政策诉求加强政策研究和储备,近期又和市相关委办局一起研究形成了9个方面36项政策建议。与此同时,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蔓延、上海经济转型中各种问题的浮现,也提醒着市发展改革委:“热问题”背后牵涉到长周期的“冷工作”,如何把握经济周期和规律,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一个“冷班子”深入基层潜心调研,立足全局冷静筹划,为上海的未来描绘好蓝图。
重调研、讲深入、求长效,是建设“冷班子”、凸显前瞻性的重中之重。
市发展改革委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着力在这方面狠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委领导带头办理和走访工作机制。每一位委领导牵头带一组队伍调研那些多年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是以形成调研报告而是以解决问题作为最终目标,形成有深度、可操作的对策措施。例如,加强生态保护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但在具体工作中如何统筹兼顾,是部分远郊区县的话题。不少区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此多方反映呼吁。着眼促进全市区域协调均衡发展,市发改委主要领导决定把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调研课题,亲自带队调研,形成了阶段性成果,及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配套政策建议,提出根据各区县实际承担的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和水源地保护任务进行补偿,探索建立市级生态补偿资金的设想。目前,市发展改革委正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生态建设与保护指标体系,上半年将率先通过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实现突破。
前瞻性研究就是为了谋长远。因此,找准课题是成功的一半,课题“种子”的含金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前瞻性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而上海发展中的重大课题有很多。学习实践活动中,市发展改革委改变了以往由各处室报选题的做法,而是通过多次听取意见和调研,获得了大大小小59个课题,又分类选取关系到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启动了10多个前瞻性重大课题。
这批重大课题中,有的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研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和举措的,例如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预警指标体系研究。有的是与本市“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相结合,围绕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目标,研究今后几年重大工作思路的,例如内外环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有的是高度关注民生,不回避矛盾,研究提出解决方向和突破口的,例如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转移。有的是强调运用改革创新方法,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上瓶颈和难题的,例如扩大区县发展自主权试点方案研究。这些看似都无法立竿见影的工作,都是涉及长远和全局的大题、要题、难题。
今年,市发展改革委启动“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中,更加注重在思路研究阶段公开广泛征集重大研究课题选题。早在春节前就在网上发布公告,并向各委办局、各区县和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发函,广泛征求“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选题,启动时间早、范围广。对于五年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的思路革新,正是得益于学实活动带来的新认识―――进一步加强前瞻性研究的“冷”职能。只有广泛凝聚吸纳社会各界智慧,深入分析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展趋势和定性、定量系统分析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才能保证制定的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