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市合作交流系统推进“两外”单位党建全覆盖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76

  杨浦区邯郸路8号,两栋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总投资近7亿元的现代商务楼――同济逸仙大厦正在拔地而起。该项目由闽资钢材贸易龙头企业第一钢市(集团)与同济大学科技园共同投资,是杨浦区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促成的区级重大功能性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上海最大的钢材交易平台。
  虽然是一家闽资私营企业,第一钢市(集团)却成立了自己的党支部,挂靠福建省驻沪办党委开展工作。依托这一坚强堡垒,第一钢市(集团)无惧于国际金融风暴的寒流,坚定地朝着“行业龙头”迈进。
  以“两外”单位(上海在外地、外地在上海单位)为主要对象的市合作交流系统党建工作,通过层级管理、挂靠,把远离派出地的流动党员和分散的党组织纳入党的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全覆盖,第一钢市(集团)就是一个缩影。
  据了解,目前合作交流系统共有在外单位党委13个,党的工作覆盖了上海在外地的1000多家单位;驻沪党组织有党委43个、党总支32个、党支部364个。市合作交流工作委员会书记林湘表示,当前,合作交流系统党建工作必须切实为“保增长”等“四个确保”服务,为上海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保增长,需要大力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开辟腹地。为此,本市设立国内合作交流专项资金,对合作项目予以投资补助。2008年,共有14家上海企业的15个市外投资合作项目获得补助4638.7万元。这种补助实实在在―――凡是本市的企事业单位、自然人到对口支援地区和其他边远及贫困地区投资,只要符合标准,都可申请相应专项补助。
  金融危机不仅给各地在沪企业带来冲击,也影响到上海在外企业。2008年9月至12月,上航昆明营业部主力经营航线客座率同比下降6%。面对不利环境,营业部一方面积极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大力“降本增效”。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党组织紧紧依靠上海在滇单位党委有效开展工作。
  一方面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则加强服务,吸引更多优势企业来沪发展。合作交流系统党委探讨建立委办领导联系国内来沪企业制度,切实为在沪企业排忧解难。2008年,市政府合作交流办会同市教委制定了各地在沪大企业工作人员子女参加本市中考、高考办法,解决了在沪大企业子女上学遗留问题。合作交流系统党委还以市政府驻外办事处、各地政府驻沪办事机构、在沪大型企业为延伸力量,加强沟通联系,做好各地来沪投资项目的征集、推动和落地工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