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护跑自主创新 解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研究报告・知识产权篇》
自主创新的过程,也是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全过程。然而,在围绕“率先提高上海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主线、努力加强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建设的今天,本市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链,无法满足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以及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需求。如何更好地“全程护跑”自主创新?近日,市科教党委发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研究报告・知识产权篇》,详尽分析上海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现状和瓶颈,尝试解题。
培养企业知识产权意识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只有合理运用知识产权策略,才能走出“知识―产权―财富”的黄金轨迹。专家举例,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全球设有12个知识产权管理部,400多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经营着该公司约15万项各类知识产权。
反观上海,报告显示,本市相当一部分企业忽视知识产权工作,“内需”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发展。
首先,部分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薄弱。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知识产权知之较少,甚至一无所知。有的即使了解,也往往看重眼前市场和短期利益,宁可花几百万元去打产品广告,而不愿意花钱请专家把企业知识产权状况来理一理,直接导致企业内部知识产权事务管理机制缺失。此外,目前上海大多数企业不重视或者不会进行专利信息的开发利用。
如何拉动企业知识产权需求?报告建议,应鼓励和引导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积极利用专利制度,为其提供更为完善便捷的咨询、培训服务。国外有不少卓有成效的案例,如法国所有对企业进行相关培训的工商协会、大学、孵化器、地区技术研发中心等,都可以从国家工业产权局得到最高50%的费用资助;印度政府长期为中小企业举办为期一天的知识产权入门讲习班等。
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2006年9月,浦东新区一家科技型企业经浦东新区知识产权中心出面,通过专利质押方式,成功地向银行贷款200万元,完成了上海专利质押“第一单”。然而,报告显示,现阶段从整体来看,知识产权融资服务恰恰是上海知识产权服务链中最薄弱的一环。
专家指出,上海知识产权融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缺乏具有整体策划包装能力、资产评估能力、风险保全能力的高度专业化中介信贷机构;缺乏一个由政府搭建的,以银行、企业、评估机构、风险担保公司为主体的,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程序运作的专利质押贷款公共服务平台;此外,上海在推进专利质押贷款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也尚不完备。
专家建议,上海应进一步完善包括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知识产权的质押贷款、担保、风险投资和银行信贷服务等在内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欧美有的国家政府设立了知识产权专项信贷基金,有的国家政府设有知识产权信贷基金银行,并通常按照风险资本的运作方式处理专利质押贷款业务,上海需要在这方面填补“空白”。
营造尊重知识产权氛围
数据显示,最近7年来上海的专利申请平均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2007年专利申请量为47205件,比上年增长31%。知识产权教育工作主要以企业为对象,但现在的宣传工作缺乏亲民性、常规性、长效性。国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许多人对著作权、商标品牌、发明专利等缺乏了解或者认知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文化、经济、科学技术发展。
报告建议,营造全社会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有利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不妨“从娃娃抓起”。如在中小学开设知识产权认知课程,通过青少年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喜闻乐见的漫画插图等载体,讲授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使学生逐步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能正确判断、自觉抵制各种侵权行为。同时,倡导大家将知识产权保护付诸力所能及的行动,如在学习上抵制抄袭、作弊,在生活中抵制盗版光碟、盗版书、盗版软件、假冒名牌消费品以及各种非法出版物等。此外,还可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增加市民关注度,向更多人传播知识产权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