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芬芳―――写在市第十三次妇女代表大会开幕之时
陆家嘴社区妇女在表演健身秧歌。
今天,上海市第十三次妇女代表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开幕。
玉兰芬芳,满树繁花,十二个“女”字形枝干相互连接,清丽挺拔―――这个象征900万上海女性的市妇联活动标志,将会场装点成一片粉紫色的海洋;其设计方案凸显十二字的上海女性时代精神:聪慧时尚、自信坚韧、创新进取。
五年来,正是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上海女性积极参与“百万家庭网上行”、“百万妇女学法律”、“百万家庭学礼仪”、“百万妇女学技能”、“百万妇女学健身”的“五个百万学习行动”,不仅塑造提升自我,更将学习成果渗透进申城千家万户。
学习,让她们更美好。五年来,她们的努力和付出,是这个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一个人
数字世界改变生活
天山街道失业女工洪霞,学历不高,起初只想找到一份能糊口的体力工作;
外来媳妇吴雪莲嫁在虹口区,本来老是很自卑,觉得这个城市并不需要她;
50岁出头的徐蓓芬住在长宁区,原来她一直觉得学电脑压根不是自己的事……
2003年,市妇联一句“姐妹们,为了明天,上学去,上网去”的口号,拉开了“百万家庭网上行”实事项目的序幕。
洪霞当上了房屋中介,她通过网络四处为顾客寻觅满意房源,月收入最多时可拿5000多元。如今,她索性加盟开了一家自己的房产中介分店。
吴雪莲被一家网吧相中,聘为网管员,成了虹口区1955名通过“网上行”培训找到工作岗位的学员之一。她很兴奋地说:“社会是需要我们的。”
徐蓓芬架不住小区姐妹的一再鼓动,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走进培训班,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继培训学会抓“老鼠”(鼠标)、上网浏览、收发电子邮件等基础技能后,她又自费报名参加电脑提高班。现在,她可以轻轻松松和远在美国的女儿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再也不用只倚赖越洋长途电话和信件……
数字世界改变生活。那些被阻隔在数字世界之外的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女性,通过这项由市妇联、市信息办、市文明办和市科协联合启动实施的“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得以自行操作使用包括电脑、机顶盒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化设施。最初,这项实事工程只针对35岁到60岁的社区女性,2004年将培训对象扩展到社区所有家庭及企业职工,2005年又拓展到在沪工作和生活的社会各界人士。五年内,全市有72.6万名以社区中老年妇女为主的市民参加了计算机操作培训和考试,130多万名市民参与“我最喜爱的网站”评选等各类网上实践应用活动。
同时,充分利用“百万家庭网上行”培训时机,市妇联又联合市司法局、市法宣办开展“百万家庭学法律”活动,鼓励妇女姐妹到网上学习法律:东方法治网和东方网女性频道推出“百万家庭学法律”网络知识竞赛,总参赛人数达3.5万多人次,获得满分的有2100多人;东方网还开设“百万家庭学法律”女律师网上咨询平台,众多网友在线提问,网上普法。
吴雪莲说:“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就不会被社会淘汰,自己的生活状态就能更好,更充实!”
一个家
我的家庭真可爱
家在闸北区的徐乐文小朋友如今很骄傲,因为他有一个时尚的母亲。
徐乐文说:“妈妈以前是个‘电脑盲’,自从参加了‘网上行’培训后,她回到家一坐下来就是学拼音、练指法,让我坐在旁边辅导。经过10多天的学习,妈妈竟能独自进行Word操作了。她的学习精神令我感动,我也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由于女性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她们的改变往往更易带动一个个家庭的改变。徐蓓芬对电脑的热爱就直接影响了她的丈夫,他也禁不住到老年大学报名学习电脑。老两口现在一起上网看新闻,一起点播各自喜欢的越剧、沪剧,一起到网上寻找保健医生、网上预约挂号,还一起玩网上游戏,好像人生刚刚开始。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对我来说,终身学习,而后与人分享,是件非常快乐的事。”63岁的退休教师陈丽萍是杨浦区的礼仪志愿者讲师,她告诉记者,在讲了70多场课后,听了不少学生讲述个人文明素质提高带动家庭改变的故事。外婆看不惯“四体不勤”的大学生外孙女,两人常有争执,学习了陈丽萍自创的“彼此欣赏、相互包容、平等相处、学会忍让”的16字家人相处之道后,关系大有好转,外孙女也开始帮家里做家务了;妻子有点“作”,却碰上一个脾气不大好的丈夫,平日两人老斗嘴,课后请教陈丽萍学了一招,吵到第3分钟时就自己跺脚说“傻瓜,自己气自己”,一试还真灵,夫妻关系和睦许多……
点点滴滴的礼仪小常识,就贯通于日常生活中。通过学习,许多人、许多家庭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曾是有名的“高八调”的闵行区居民俞菊红,现在再也不大嗓门说话了。俞菊红说,她在2006年3月收到由居委会干部送来的“牵手礼仪、相约家庭、从我做起”的学礼仪倡议书。“此后,礼仪培训就排满了我们全家的业余生活日程表。通过认真学习,我们学到许多礼仪知识。现在,我们一家人之间还常说‘谢谢’、‘对不起’。”
138万名包括来沪务工妇女在内的上海市民参加了礼仪知识培训和考试,他们正和家人一起感受“我的家庭真可爱”。据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评估组对2006年“百万家庭学礼仪”活动进行一年的跟踪评估显示,参加培训的87.9%的学员认为,在培训中学到了很多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对礼仪知识的作用有了普遍认同;有95.9%的家庭成员间摩擦减少,96.5%的家庭生活幸福感增强,95.5%的家庭生活质量提高。
一片区
渐渐,全场无人吸烟
“在我讲过课的社区,居民一到夏天就打赤膊的少了,出门时也不再穿睡衣睡裤。”陈丽萍对记者说。
这位教书数十年的退休教师,是全市700多位“礼仪志愿者讲师”和“礼仪活动志愿者”之一。在遍布全市的“百万家庭学礼仪”社区培训班上,活跃着一支由教师、白领、“海归”、大学生、社区居民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这些从各行各业报名者中挑选出来的城市文明礼仪引领者和示范者,经过面试培训,在自觉查阅大量书籍备课后,放弃许多休息时间,以言传身教的姿态,深入各街道社区,广泛传播文明礼仪知识。
有件小事,陈丽萍记忆犹新。去一家饭店吃饭,门口的迎宾小姐不但微笑着说“欢迎光临”,目光还亲切注视入店顾客,让人有很被尊重的感受,如沐春风。“这家店就是我曾去为外来务工店员讲授社会公共礼仪的场所,以前她们只说‘欢迎光临’,却并不微笑,还低头看地。所以我特别欣慰。”陈丽萍说。
用文明来感染,力量其实很大。闸北区久隆模范中学的同学们在听了礼仪活动志愿者沈秋芳老师讲课后,给她送上了一束鲜花,令这位自掏车费前来讲课的老师激动不已;奉贤区的礼仪讲师张惠有一次到一个工地讲课,课堂上烟雾腾腾的,讲着讲着全场就逐渐无人吸烟了。
杨浦区妇联副主席蔡敏记得清晰,有次区妇联开会散场后桌上、地上片纸不留,喝过了的矿泉水瓶子也都被带走,区委书记还就此特意表扬了她们。“事情很小,但它体现的变化并不小。”蔡敏说,区妇联从2006年起抓会晤礼仪,每次下发的会议通知下方都有一段温馨小贴士,提醒着装要正式、开会要保持安静等礼仪,后来不仅是区妇联开会从原先的不拘小节到举止文明,全区机关干部都开始自觉践行文明礼仪。
一幕幕可喜的现象正在发生:除了文明礼仪,小区里,老人们也从麻将桌前坐到了电脑桌前,上网看新闻、查信息,心理年龄变年轻了;在上海各街镇,活跃着的3000多支妇女文体团队积极参加健身锻炼,成为社区文娱体育活动的中坚力量……
一座城
将永远充满阳光
讲课时,陈丽萍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如果每个人都能让自己成为一台阳光发射器,那么这座城市将永远充满阳光。”
无数上海女性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她们对学习的需求不仅与自身发展相关,更与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息息相关。她们学习着的美丽身影,勾画着申城市民对未来更美好生活憧憬的图景。
“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也是为了给上海人争光。”在一次参加礼仪培训后,闵行区申莘居委一位女性居民这样告诉培训老师,“上海正在迎世博,我们希望当好东道主,希望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知礼仪、讲文明,以此来展示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城市文化,融入女性表达。在上海建设和谐城市的进程中,上海女性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城市文明与国际形象塑造的重任。五年来,全市以“百万家庭学礼仪”为抓手,同时开展“百万职工学礼仪”、“百万青少年学礼仪”、“百万外来建设者学礼仪”等系列学习活动:“文明在我脚下―――上海母亲行动日”活动,邀请1370名母亲志愿者走上全市各主要路口,劝阻不文明行路;以“礼仪,让你我都优雅”为主题的中外家庭礼仪大赛,得到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青春与世博同行”主题教育活动,以及“聚焦2010记录上海每一天”上海青少年践行公共道德主题实践活动,激发着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此外,还有85.2万人次的妇女参加“百万妇女学法律”活动,妇女的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和能力逐年提高;还有数以百万计的妇女在“百万妇女学健身”活动中提高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休闲时光过得充满活力;还有157万女职工、25.6万人次下岗失业妇女和24.5万人次女农民在“百万妇女学技能”活动中参加培训,重新扬起生活风帆。
今天,新一代上海女性的精神塑造在上海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已经历一个从狭隘走向宽容、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守旧走向创新的过程。聪慧时尚、自信坚韧、创新进取,成为她们时代精神的特征。
玉兰芬芳,令这座城市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