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解开创新链上的结――解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研究报告 ・科技篇》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12

  上海拥有3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0多个市重点实验室、240多个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从“上海光源”到超级计算机,从海洋工程水池到风洞实验室,众多科研机构承接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项目,任务量约占全国的近三成。
  但这些漂亮数字并不等于实现了“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市科教党委日前公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研究报告・科技篇》,直击上海创新链上的几处难解之结,以期通过完善一系列科技公共服务,让这条巨链能够环环紧扣。
  公共研发平台还要做大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整合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设备1600多台(套),约13万用户注册,通过共享避免重复购置,提高了利用率。但这些仪器、设施分散在各类实验室、技术中心,并与依托单位之间存在较复杂的关系。如许多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依附于二级学院、系或所,有的院所特别关注实验室的申请和评估,而对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关心甚少,对实验室公共资源的对外共享更是不起劲。有时,为了在申请和评估中争资源、争项目,院所要求实验室“增加筹码”,照样购置公共平台上已有的昂贵装备,结果造成科技资源浪费。
  报告认为,个中体制还需进一步理顺,要明确各依托单位和实验室、技术中心之间的权责关系,给予实验室、技术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科研实体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中,不少人认为共享就是让别人“搭便车”,甚至会培养出竞争对手。因此,公共平台要引导参与人员强化合作意识而非竞争意识,让“共享共赢”的观念得以普遍接受。在相关制度设计上,应明确该平台对国有科技资源共享的管理、考核和监督职能,随时向社会公开新增的科技资源信息,对违反共享规范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披露。
  设立“政府技术项目库”
  至2007年末,全市累计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已达5030项,其中80%的项目实现了产业化,转化率还有提高的潜力。目前,在大中型国有企业考核中,企业往往只考虑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不愿冒风险去投资新的高技术项目。同时,国资参与项目的退出手续繁杂,退出费用较高,也有必要对现行国资管理办法做一定调整。
  报告认为,为推进技术转移,可将技术转移的成功率等指标列入高校院所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考核体系,而不能只有简单的专利数量和项目数量。更重要的是,顶层应建立一个“政府技术项目库”,由相关机构统一主管和协调,保证科技产出与成果资源的有效使用。该项目库将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公共创新库,避免技术研发的重复性,强调成果利用效率和成功转移率。随着项目库公众参与度和认知度的提高,逐步在社会上形成“投资者找项目先入库”的惯例。
  科普服务需拓宽渠道
  公民科学素养,决定着城市创新氛围。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相关课题组的抽样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对科普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为68.625,全部10项调查指标均未超过75分,其中最低一项为“参观科普场馆费用”,仅59.740分。
  科普、科普,重在一个“普”字。尽管沪上也有上海科技馆这样家喻户晓的大型科普场所,但从科技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在更广的参与面进行科普,比集中在固定场馆内的点状科普更加行之有效。如电视科普功能就是如此:早在10年前,美国人年均收看电视432小时,其中72小时是科学节目,占16.7%。上海现有十几个公共电视频道,每天节目约260小时,其中仅4个频道有科普节目,且每天首播、重播时间合计约12小时,不足总收视时间的5%。但若按实际收视率考虑,不会高于1%。因此,大众科普的萎缩之势须及时扭转,这需要更新理念,拓宽渠道,更重要的是提供新型科普内容,构筑广电、报刊、互联网、电子科普画廊等多媒介科技传播网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