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3月28日,上海市优秀进城务工青年标兵揭晓,10位以双手在这个城市打拼的务工青年获此殊荣。他们背后,是300多万进城务工青年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默默挥汗的身影。
给城市添份温暖26岁的安徽小伙马常伟,是和平公园老年服务中心一位普通工作人员。去年12月的一个傍晚,一声呼救划破公园的宁静:一名五六岁的小女孩坠入湖中。没有犹豫,马常伟直奔落水点跃入湖中,将已经下沉的孩子托出水面。孩子平安上岸,小马自己穿着湿淋淋的衣服悄悄离开。
在这个城市,马常伟的善举不是个例。来自全国各地的马常伟们以无私胸怀,为身边人送去帮助和温暖。
闵行浦江镇卫生院,上海首家外来孕产妇特约分娩点。来自河北的李桂梅医生拿的是编外职工待遇,却无怨无悔践行医者誓言:为外来姐妹24小时全天候待岗。同事们记得,有一次她发烧卧床,可一接到急诊电话,硬是赶到医院。是什么支持这份执着?李桂梅说,上海也是我的家,不管本地人还是外来者,都是一家人。
以汗水赢得认同
一份调查显示,本市来沪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较为艰苦的工作。然而再平凡的岗位,也能依靠努力做出不平凡。
在沪从事房屋拆除这项高危露天作业8年,刁晓峰从一线拆房工人成为如今的项目经理,靠的就是一双不怕苦的手。世博会园区建设前期动拆迁等重大工程中,他卷着铺盖住在现场,和同事们考察地形、设计方案,遇到疑难问题虚心请教专家。整个拆除工程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以付出博得成功,以汗水赢得认同。10位进城务工青年标兵,无一例外都走在这条艰苦之路上,并一步步走向成功。从事道路保洁工作的顾邦兰连续11个年初一都奉献给上海环卫,没有回家过过一次年。想不想家?自然,可“这里的工作任务同样重要”。她的言行,换来市民的理解与支持,她所负责的宜川路段成为了全区的优质路段。
在行业前端领跑
谁说进城务工者只能做体力活?10位标兵中,近一半都是拥有一技之长,在行业前端领跑的专业人才。
来自江苏的仲栋利用业余时间,拜师学习绑扎钢筋和混凝土搅拌技能,考取了相关技能证书,逐步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技能型务工青年。
从地铁一号线,到越江隧道,他的技术在上海重大工程中闪光。
不仅仅是仲栋。在电焊机制造领域屡获专利的革新能手李学新,凭借着对工业知识的一股钻劲,先后组织开发了多项产品,个人还获得了7项专利。环卫系统技术骨干何加云,不仅攻克了进口扫路机大修技术难题。更使车辆完好率确保在95%以上,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和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