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间804名晋元中学学生选择以加入中华骨髓库作为“成人礼”
成人仪式后,上海市红十字会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同学进行血样采集。
4月10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却是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709名高三学生长大成人的起点。
蓝天同学坚信“18岁的承诺植入地下,会长成百年的绿杨”,他郑重地带上了成人帽,在“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的申请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卷起袖子,接受血样采集。
他说:这一刻,我终于把“责任”实实在在地抓在了手中。
这一刻,勇敢地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第一次紧紧握住“责任”的共有251人。
一份隆重的“成人礼”
将参加中华骨髓库视为长大成人的象征,是晋元高中学生延续了5年的传统:到4月10日为止,已经有804名学生捐出了自己的血样。没有学校的刻意劝导,没有老师的耐心劝服,更没有强硬的行政指令,从最初那勇敢的28位学生开始,一切就是那么自然地发生了……
2003年下半年,晋元高中一名学生身患白血病的消息在学生中传开。很快,一场自发的募捐,向患病学生送去了融融爱意。然而,在触摸到孩子们的赤诚之心时,病孩的家长却感慨:“钱,真的不是我们最需要的;活下去的希望在于找到相适骨髓配型。”
迷惑的孩子们四处打听,“中华骨髓库”这个名词第一次进入了他们的视野。时任高三年级学生辅导员的高毅芳老师说,当一些孩子们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可能挽救白血病人生命”的时候,参加中华骨髓库的想法就在他们心中萌生了,“他们悄悄地到中华红十字会去咨询,到网上查资料,确认了成为志愿者的条件就是‘年满18周岁’。然后,在2004年,数十名学生向学校提出了在成人仪式上参加中华骨髓库的要求。”
作为校长,王丽萍用“震撼”来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直觉告诉她,必须全力呵护孩子们纯洁的灵魂。在学校的支持下,得到父母支持并通过相关审核的28名学生,为自己献上了一份隆重的“成人礼”。
学生:捐献骨髓很神圣、很期待、很平常
询问多位学生,对参加中华骨髓库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在得到的回答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分别是:很神圣、很期待、很平常。有些出乎意料,但细细采访下去,却又发现尽在情理之中。
从黑龙江来到上海,蓝天进入晋元高中不久,就趴在窗口,亲眼看着225名高三学长在成人仪式上接受中华骨髓库的血样采集。新鲜之余,学长们从言谈举止中满溢出来的荣誉感令他的心怦然一动。然而,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蓝天和他的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对“捐献骨髓”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在学生党校,有关中华骨髓库的社会调查几度成为热门。一份《对“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态度》的调查,分析了部分学生及其家长拒绝捐献骨髓的主要原因,结果发现“影响身体”是大家最主要的担忧。于是,在学校的支持下,更为广泛的宣传在学生中展开,并且将影响带给了家长。
在研究型课程板块中,有关血液的课题总是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格外关注。在团日、在生物课、在英语课……围绕着“捐献骨髓”的大大小小的讨论一次又一次地在师生中展开。回忆着过去的学校生活,蓝天说:“对于参加中华骨髓库,我们有着足够的思考时间:因为可以救人,所以它很神圣;因为它是我们有资格承担社会责任的象征,所以我们很期待;因为我们已经在这样的氛围中浸泡了两年,所以它已变得很平常。”
校长:“以德育为核心”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为了让学生更加理性地对待捐献骨髓,学校除邀请医学专家进行科学讲座并播放有关录像之外,并没有组织过直接鼓励学生参加中华骨髓库的活动。校长王丽萍的话令人玩味:勇气、爱心、奉献、责任……美德并不是课堂上可以传授的知识;她是学生和老师在感受、体验和思考中自然获得的一种能力。而我们所需要做的,仅仅是改变评价的标准。
在晋元高中高三年级的16个班级中,赵含英老师带教的生物班有25名学生在10日之前年满18周岁,4月10日,其中23名学生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比例高达92%。她说:“客观地讲,高考加试生物的学生,成绩特别优秀的不多;但是,谁能说他们不是最好的学生?”
“最好的学生”,在晋元中学从来都有不一样的定义。校长王丽萍表示,从学校的教学体系,到推选学生中的示范榜样,再到对教师的考评,“以德育为核心”都是最重要的标准,“在晋元中学,有不少获得过市级或区级荣誉的学生,学习成绩也许只排到年级的100名左右,但他们都受到了来自于学校方方面面的尊重。”
蓝天的妈妈曾经反对儿子参加中华骨髓库,但儿子的一句“我们有责任让一个生命获得延续”让她深受感动,最终选择了和儿子一起成为志愿捐献者……
生命的延续,的确就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