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市政府切实落实"土地储备办法"平抑房价起落
土地,是房地产开发的第一道工序。这个8月,土地市场“紧箍咒”不断。
随着8月1日《上海市土地储备办法》正式实施,以及国土资源部、监察部有关文件中8月31日“大限”临近,上海政府部门对于土地“龙头”市场的控制越来越滴水不漏,控制市场开发总量、平衡近期和远期的发展、避免房价大起大落。
政府两道紧箍咒
今年3月31日,国土资源部和监察部联合下发71号文件,要求各地协议出让土地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必须在今年8月31日之前处理完毕,否则土地管理部门有权收回土地,纳入国家土地储备体系。
今年6月7日,上海市市长韩正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土地储备办法》,决定于今年8月1日起实施。韩正强调,实施土地储备制度,是上海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精神,结合上海实际的一个具体行动,也是政府依法加强土地管理的一个重要举措。上海采取加强土地管理的各种措施,目标是要建设一个法治、规范、透明的土地市场。
事实上,在上海,土地市场的“紧箍咒”并非今年8月才开始念,市政府一系列规范土地市场的动作一直在落实。今年1月8日,“上海土地交易系统”正式开通,从今年1月份开始,凡是经营性土地的出让全部纳入该系统实施规范管理,进行土地交易全过程跟踪控制;各区县土地招投标未及时纳入该系统的,一律按废标处理,以杜绝人为干预,使上海土地交易更加公开、公平、公正。
今年6月上旬,上海已经通过了国务院五部委联合检查组对全市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验收,上海核减97个开发区,比清理前减少55.1%。当前,上海仍然未放松整顿力度。
市场洗牌在所难免
“紧箍咒”正式响起,对于神经紧绷的开发商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业内专家预言,严格的房地产信贷政策加上土地市场的“紧箍咒”,必然带来整个市场上开发企业“大洗牌”的新格局。
目前,上海市场上房地产开发企业总数超过4800家,而真正达到一级资质只有200家,仅占总量的4%左右。“小作坊”型开发企业将在金融政策和土地政策的双重压力下被淘汰出局,市场上的开发力量必然向大型企业、品牌企业、诚信企业集中,推动上海房地产市场的规模经营、健康发展,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最终惠及消费者。
百姓不再雾里看花
开发商囤积太多土地,其本质是一座城市的土地储备由开发商暗控,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就对地价、房价形成事实上的决定性影响,而政府的调控力度将受到局限,老百姓看到的表象就是房价扶摇直上。
《上海市土地储备办法》明确土地储备是政府行为后,至少可以“一箭三雕”――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力度,通过土地的征购、收回、储备和有计划地投入市场,既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也保证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完善土地供应方式,将现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毛地出让”转变为“熟地出让”,增加土地成本的透明度;平衡政府对土地的收入和增值收益。
其中,土地成本的透明度对百姓来说十分重要,从中可以非常清晰地估算一块土地上商品房的建设成本,从而评估房价是否合理。消费者不再雾里看花,开发商也就不能再为自己变相炒作房价行为找出类似“土地价格飞涨”、“建材成本提高”等并不真实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