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专家在沪研讨科技馆可持续 发展
“科技馆最值得珍视的资源不是展品,而是观众。”英国曼彻斯特博物馆主任崔斯先生8月13日在上海科技馆与英国总领事馆联合举办的中英科技论坛上一语惊人,博得两国科技馆、博物馆专家的一致认同:观众普遍是“喜新厌旧”的,而展项展品却不可能“日新月异”,怎样才能一次次吊起观众的胃口,不仅使参观者人次增多且多样化?
内容更精彩
“星期六到科技馆,能直接和科学家对话。”在英国,很多人抱着这种想法一次次成为科技馆的“回头客”。
著名科学家会站在某个展区中充当志愿者,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科学知识;科学咖啡厅里,科学家与公众直接就某个热门科技话题进行交流甚至辩论……为让科学家百忙中也乐意宣传科普,英国的对策是:进行科普宣传的科学家有资格申请额外科研经费。
科技馆应是公众终身教育的课堂,科普展项设计覆盖的学科领域、公众文化层次和年龄越广越好。英国科技馆内学生占观众四分之一,成年人成为主力观众,科技馆时时开办成年人兴趣讲座,还为成人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提供服务。
欧洲科学、工业和技术展览合作协会英国主任梅兰妮康认为,上海科技馆展项内容很精彩,一期工程展项让公众体验到了19世纪的科学魅力,正在建设的二期工程则让公众领略20世纪的科学成就。“但如果从运营考虑,二期七大展区分批建设比现在集中建设、全部亮相效果要好,一年一个,可以保持7年中每年都有新“花头”,就会抓牢老观众,引来新观众。”
方式要互动
“到科技馆当一天科学家。”这也是英国科技馆屡试不爽招徕观众的口号。
沙尘暴是怎么回事?24小时待在空调房里好不好?乘公交车好还是自驾车好?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全部靠公众做模拟实验获得结果。
进科技馆是“休闲”,而不是“听课”。现代科技馆不是简单地告诉公众需要知道些什么,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对公众的需求作出反应,观众可了解某一特定的研究甚至同步追踪观察其研究过程,在动手动脑中、在休闲气氛中了解和掌握科普知识。
这种现代的科普理念和传播方式,在上海科技馆也不断彰显。据胡学增副馆长介绍,科技馆一期、二期工程都大量采用多媒体技术,观众在立体巨幕、球幕和四维影院中观看科教影片,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门票更便宜
英国每年约有8000万游客访问2500家博物馆和科技馆,人气旺盛的一个因素就是门票便宜,一般为5美元,用我国收入水平衡量,大约不到10元人民币。相比之下,上海科技馆60元的门票价格,显得贵了。
上海科技馆馆长潘政解释:按照运营成本,科技馆门票价应为150元一张,市政府每年拨款7500万元,才使门票保持现价,而且年底二期展区开放后,门票依然不提价。国外科技馆一般只有上海科技馆的二三个展区规模,上海科技馆13个展区60元门票价,贵得也算合理。不过,上海科技馆还是想方设法降低票价,暑期学生票大幅降价,每周三下午还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据悉,会员票、家庭联票等新的门票降价又在酝酿中。
据介绍,英国大多数科技馆获得的政府补贴资金只占收入30%,其余70%资金来自于门票、咖啡馆、礼品店、科普商品和书籍、筹款和社会捐赠等。而上海科技馆自筹资金不到50%,且主要靠门票收入和社会捐赠,商业活动十分薄弱,几乎没有科普商店和科普作品销售。看来,要使门票价格有下跌空间,上海科技馆必须加强市场化经营,堤内损失堤外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