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文化遗产日”重头戏―――第三届上海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日前闭幕。短短3天的展会,吸引了逾3万观众前来观赏、200多位民间艺术大师展示和展演。市民观众参观后,对如何更准确更有效地继承传统文化提出了看法。
亲近本土文化
民博会的观众遍及男女老少。不少外企职员对这个充满民族色彩和传统文化特色的会展也表现得兴致盎然。上海IBM俱乐部负责人金纪文事先就团购了100多张票。他说,民博会很受会员关注,因为上海向来是东西方文化的交叉点。年轻人忙于与国际“接轨”,难免忽略了本土文化的学习,而且认识民间文化的机会也并不多,所以民博会的举办,让他们觉得找到了机会。
生龙活虎再现
民博会的观众纷纷表示,宣传传统文化的好事情要多多举办,从展会的现场看来,不少观众认为一些传统文化还是以“生龙活虎”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在两个仿古舞台上轮流表演的戏曲,看的时候还能在台下品茶……民博会组委会的朱小姐认为,参观者买画回家挂在墙上欣赏,就说明旧的东西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位观者认为,“如果是一直被弘扬、被挖掘的文化,就不能称之为遗产,而是宝贵的财产了。”在日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定义为“重要文化财”,也很有启迪性。
增加英文说明
大家都希望“遗产”会成为下一代的财产,但是用什么方式去实现这个愿望,还是有待集思广益。不少观众认为,应该多多增加免费的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民间文化,尤其是激发年轻人对文化遗产的兴趣。还有观众建议,应该在举行类似活动的同时,增加相应的英文说明。民博会组委会也希望,将来的活动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外国人,仅仅靠举办一两次展览来发扬民间文化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