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汽车、摩托车身上“退役”下来的废旧轮胎摇身一变成了身价不菲的燃油,原江湾机场跑道的废弃混凝土在同济大学的校园里获得了“再生”……无所不能的高科技正在将申城一座座垃圾堆“点石成金”。为了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城市,上海市科委自2002年起投入1600万元,连续两年设立“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与示范”重大项目,并将其列为今后10多年科技规划的主线之一。截至目前,一批资源回用的示范工程已陆续建成。
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品。这一循环经济的最初理念给了上海科技人员无尽灵感,废家电、废电池、废汽车、废橡胶全都让他们着迷。嘉罗公路与月罗路之间的沪太路有些特别:乍看,这段1公里长的路面只是特别黑,但当体积庞大的载重货车隆隆驶过时,路边的分贝计显示噪音比其他路段低3分贝。说来你也许不信,“吃掉”3分贝噪音的居然是沥青混凝土中掺杂着的大小仅3毫米的废橡胶颗粒。也是因为这不起眼的废物“作料”,这条路面的铺筑成本比普通沥青路面省了51元/吨,寿命却可增加3到5年。
令人称奇的垃圾“点金术”绝非只此一招。在一条年处理能力达2万台的生产线上,从废旧家电和电脑上拆解下来的塑料、金属、显像管玻璃,80%以上被再利用,长期无“家”可归的电子垃圾终于有了归宿。而申城每年1.3万辆报废汽车则分别在宝山和浦东金桥予以精拆、再制造甚至升级,成为与原厂件品质相当的汽车零部件,每年创造产值数千万。
在推广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垃圾成了诱人的“金矿”。在浦东御桥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开发。除了发电,垃圾焚烧剩余的炉渣和飞灰也变成“摇钱树”,路砖、微晶玻璃、生态水泥添加剂都是它们生命的延续。难怪浦东新区固体废弃物管理署署长章灿钢喜上眉梢:“过去,每天200吨炉渣和40吨飞灰都得送到郊区填埋厂,除去运费不说,仅填埋费每吨就得花去2000多元。更重要的是,含有二恶英类致癌物质和重金属离子的飞灰‘入土’后,还可能污染地下水。如今,不仅担心没了,这倒贴钱的差事也成了赚钱的买卖!”
根据《上海市固体废弃物处置发展规划》,到2010年,上海将实现生活垃圾“零增长”和原生垃圾“零填埋”。为实现两个“零”的突破,大力倡导循环经济,科技界和产业界开始携手合作,一场化废为宝、变废为宝,催生产业升级的战役正在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