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下的白衣身影 --上海十四万医务工作者战高温纪实
今年入夏以来,不断拉响的高温红色警报,使申城饱受高温的煎熬的。来自市卫生局对102所医院的统计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7月份工作日的门急诊量上升了22.64%。120急救中心设在中心城区的21个救护站点,平均每天的出车次数都较去年同比增加15%左右,最多的一天是总共538车次。
面对考验,各级医疗机构推出了各种便民服务举措,方便就诊,而14万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守望生命的高尚的职业精神,更是成为申城烈日下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添一份凉意
根据有关今年高温气候的预报,本市各级医疗机构早已做好了各种应急预案。一些医院针对门急诊改造的“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措施,不仅将空调等制冷设备调试到最佳运行状态,同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曲阳地段医院等针对空调等降温措施无法顾及的死角,添置了电扇,并在门诊部的过道和电梯里放置了许多冰块,用这一最传统的方法来降温。
此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提前将皮肤科门诊搬迁至新的门急诊大楼,以分流病人,改善过渡时期门急诊的条件。
少一些等候
各医院及时调整医疗服务力量以及相关流程。浦东公利医院在门诊大厅里开设了简易门诊,并新增了流动预检车及时对病人进行分检,以减少病人预检、挂号往返,缩短就诊时间。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将夜门诊时间由原来的晚8点延长至晚10点。同时在夜高峰时间里增设急诊预检护士,每晚6―10点对急诊病人进行分流,确保危重病人能得到及时救治。
黄浦区中心医院中医门诊部与上海卢湾瑞金康健中心中药煎药社签定协议,委托该社为前来看病配药的病人提供煎药和送药上门的服务,病人只要将药方送入药房,付少量的路费便可在家中喝到中药。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为减少就诊患者排长队现象,在每天上午10点收费高峰时,将相对空闲的挂号窗口调整为收费窗口;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则将门诊时间向早、晚两头延伸,早晨7点开设早门诊,晚上普通门诊延迟至11点整,同时中午不休息。
志愿者上岗
为了支援临床第一线,本市肿瘤医院、仁济医院等都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在就诊高峰时义务加班服务。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每天都有一位“战高温党员志愿服务员”在为患者导医、助医,维持诊疗秩序,每晚5―10点有一名团员护士在急诊输液义务加班。而公利医院广泛向社会招募义工,目前每天有30―40名社会义工在医院为病人免费提供服务。
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则开通了全市第一条“夏季健康咨询热线(55571399)”。接听热线的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的青年医务人员。
多一份温馨
为了更好方便病人,本市各区县卫生局还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开展送医送药上门服务。
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的医务人员针对万里大型居民小区内医疗网点较少、就医不方便的特点,主动深入小区举行义务医疗咨询服务。普陀区人民医院志愿者服务队则连续一周到附近16个居委会巡回义诊,送医送药上门。
闸北区属的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医务人员深入居民小区,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周来,该区出动医务人员355人次,上门为病人送医送药达4517人次,其中在家中输液就高达1246人次。
后方有保障
在大家看不到的战场上,还有很多后勤工作人员也为战高温辛勤工作着。为保证病人吃得新鲜,中山医院营养食堂规定:除冷冻食品外,鱼、蛋、大排、蔬菜等必须当天进货。膳食员整天都要在热气腾腾的做饭区内忙进忙出,全身裹着的厚厚卫生服通常都是湿透的。全院1400余名病人的饭食,靠的就是食堂84名职工。针对门诊医生难以按时就餐的特点,仁济医院的后勤部门每天直接将盒饭送到门诊,以便让医生见缝插针,安排好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