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患者和医护工作者追忆陈海新 议一议百姓眼中的好医生
这是陈海新最后一天为病人开出的处方
编者按:这个春天,陈海新医生的优秀事迹感动着申城。大家赞誉她医德崇高,对病人用心、真心、细心,对她在为患者服务中体现出的人格力量敬佩不已。
不少市民认为,陈医生是“难得的好医生”;更多的医务工作者从陈海新身上,感悟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真谛。从今天起,本报特开辟“百姓眼中的好医生”专栏,请市民、患者和医护工作者一起来议一议怎样才是“好医生”、怎么做个“好医生”,进一步阐发陈海新精神的内涵,共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言献策。
同时,欢迎广大读者参与解放网相关调查,发送E-mail至
kjb@jfdaily.com
发表您的意见和看法。
病人的渴望―――想见医生的灿烂笑容
浦东上南十村居民林国强
前几年,我患上了“教师综合征”,睡眠不好,血压升高,目眩脑胀,耳鸣严重,慢性咽喉炎一感冒就急性发作。经病友介绍,我到周家渡地段医院找陈海新医生看病。
陈医生眼神明亮,言语不多,左半身一直趴在桌子上,搭脉时聚精会神。她仔细观察我的舌苔,认真地为我量了血压,然后问我:口感到渴,对吗?半夜醒几次?……简短的问话立即点中了我的“要害”。她叮嘱我增加体育活动,锻炼心脏,又怕我运动过度,嘱咐说脉搏达到100次就可以停一停。有一次,我受了风寒,又去看病。她见到我就说:
“唉!一直在等你。你得的是慢性病呀!不是吃完7帖药就能断根的。有了好转,还要巩固。”我说买了“午时茶”喝,她说:“各人体质不同,‘午时茶’并不适合你,搞得不好,病状反而会加重呢!”
每次看病,陈医生都一直微笑着。当我把病情好转的信息告诉她时,又总会见到她那无比灿烂的笑容。我知道,她是真的发自内心地为我高兴!如今,按照陈医生的叮嘱,我每天慢跑两次已成习惯,病痛已经大大减轻。可我多想再见她的笑容啊!
好医生有标准吗?从病人角度看,好医生应该像陈医生那样,能微笑着对待病人,不用病人送礼,一样热心;能不依赖昂贵的器械和检查,而是靠过硬的技能,针对病情开出最有效、最便宜的药。不管哪位医生,如果能做到这几点,病人就会相当感动了。但愿再多些像陈医生那样与病人“贴心贴肺”的好医生!
同事的感慨―――耐心是对生命的尊重
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孙晓文
我是陈海新医生的同事。从她身上,我理解好医生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良好的医德,更重要的是应当有对生命的尊重之心。
1993年,初见陈海新时,她刚分配来院。拖着残疾的身体,她走路有些困难,但同大家打招呼却非常热情。看人的眼神是那么真诚,似乎对同事们略微“诧异”的目光浑然不觉。我的第一感觉是,她很特别,有种一般人难有的纯净。
一次,我与陈医生周日门诊值班。一位老太看病时唠叨了半天,耽搁了好长时间。虽然不是我的病人,但我在旁边看着也烦了。陈医生却始终温和地笑着与老人交谈,结束时还嘱咐:“要想开点,健康属于你自己。有啥事尽管来找我。”
当时,有不少医生为增加业务收入,拼命在门诊“跑量”,而陈海新依旧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我曾经问她,为什么耐心这么好?她回答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关注自己的健康天经地义。对病人耐心,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记得一个艾滋病人有言,医生是上帝伸向这个世界的唯一的手,可见医生多么神圣。但医生也是普通人,日常开药问诊琐碎费神,始终控制情绪,保持平静的心境殊为不易。
而陈医生带着残疾之身,心境如此平和开阔,实有更深的缘由。
某日午休,我见陈海新在听耳机,一问,原来她在欣赏贝多芬的第六交响乐(田园)。我对音乐有同好,交谈中对她有了新的了解。她绘声绘色地讲着那段曲子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仿佛眼前正面对美景,呼吸着勃勃生机。我明白了,她虽为残疾之身所累,但这也促使她思考生命的价值---她在医生的岗位上找到了自己的最佳位置。
前年,陈海新申报区十佳医生,我受医院所托准备材料。收集整理过程中不禁又一次震撼。一是想不到她的身体疾病恶化到这种程度,二是感叹她控制自己行动和情绪的意志是如此坚强。
现在陈医生走了,但她遵守了自己的诺言---在为病人解除病痛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想,这既是尊重病人的生命,也更是对自己生命质量的提升。这应该是每个医生的理想境界。
海新的话
●作为一个人,是应该与命运搏击。我不想做一个走在社会潮流前列的人,但我也不想被社会所抛弃。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而吃饭是为了活着
●看样子我是不可能和正常人一样有健美的身材,但我希望一样,哪怕不完全一样
●不管前面是险滩还是陡坡,相信自己能征服这一切
●对我们从事医疗工作的人来说,特别是医生,其责任之重是不言而喻的,切不可马虎,不能夸海口,打保票,这是对人对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