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市政协建议案描绘多彩世博
世博会,有人赠予她这样一个美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单从字面上看,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世博会已跃然纸上。但市政协并未止步于此,为了让2010年上海世博会折射出更多光彩,市政协已提出多件有分量的建议案,其中关于科技、体育、创意的尤为引人注目,为即将来临的世博会设计出一派绚丽风景。
用科技点燃世博“亮点”
1851年英国伦敦世博会,大功率蒸汽机、高速汽轮机展出;1900年法国巴黎世博会,无线电收发报机、X射线仪亮相;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人造地球卫星走入人们视野……诸多“世界第一”选择在世博会上问世,难怪有人说,纵观一部世博会史,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人类进步史。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需要有一批展示中国现代科技与文化、让参观者印象深刻、推动城市未来发展的“亮点”,中国馆与主题馆则是承载亮点的重中之重。为此,市政协在建议案《着力推进“科技世博”的若干建议》中提议:
要建立“亮点”评价标准和遴选机制。作为世博会的科技“亮点”,应该具有独到创新内涵、世界领先技术、关联世博主题、震撼观众的科技成果,应向社会广泛征集可能成为世博会“亮点”的项目,建立发现“亮点”的机制,明确遴选“亮点”的标准、增强展示“亮点”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尽快组织科技、文化、艺术、展示业等领域的相关专家对可能的“亮点”进行评估。该“亮点”应该全方位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设经验、探讨城乡互动发展、传播城市未来发展创意;同时注重人类自身进步的信息化技术、低碳经济技术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减排与环保技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博采科技奥运“所长”,通过市场比选的有效机制,精心选择科技奥运的成果,直接或间接、局部或全部应用于上海世博会。同时围绕世博会需求,采取组织集中科技攻关与市场比选、国家引导相结合,尽快与北京奥组委或有关部门沟通,全面分析科技奥运专项的创新成果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尽快编制科技世博与科技奥运有效对接的整体方案,对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成功应用的科技成果,可结合世博会的需求进行技术转移应用,尤其是反恐、安保、食品安全等技术成果;对于为北京奥运会研发而未应用,但对世博会有价值的成果,应采取筛选、跟踪、再创新,直至实际应用。
加强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利用高新技术手段,通过新闻媒体的传播,让参观者能够参与世博会、融入世博会、共享世博会,从而激发公众的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文明素质,增强国家和城市软实力。2010年上海有近90%以上的参观者是中国观众,是培育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推进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契机。要同步加快科技世博成果产业化的溢出效应,让科技世博的成果广泛传播、应用,让市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世博会所带来的实惠,从而为上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新经济增长点。
让市民切身感受科技创新的力量,除了扩大传播,建议案还提议有关部门在2009年11月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期间,开辟科技世博特别展区,全方位、多视角展示和推介上海世博会的科技世博成果,如太阳能光源发电、中水回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江水源热泵等技术,从而推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催生世博经济新的增长点。
借世博迈向创意之都
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活跃的文化服务消费市场、持续的人才培育、充分的国际交流以及一定的政策扶持。但制约上海“创意城市”建设的瓶颈仍然存在:比如,宽容的创意环境有待形成,尤其针对“创意城市”建设和创意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业态,仍需要进一步调整管理方法、加强服务能力、协调推进举措;创意人才引进与培育体系亟待建立,目前建设“创意城市”亟需的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经纪代理、国际贸易等方面的领军人才、复合型专业人才比较匮乏,一定程度存在着创意领域人才留不住现象;此外,知识产权、版权专利、高新技术、信息咨询等创意产业要素市场还处在培育期,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偏弱,创意的产业转化渠道不够通畅,中介服务组织的实力不强。
在市政协看来,作为一个“创意集成”,世博会是上海迈向创意之都过程中应约而至的一场“东风”,为了使世博机遇转化为加快上海“创意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市政协在建议案《关于抓住世博重大机遇,加快上海“创意城市”建设的若干建议》中建议:
打造一份上海“创意城市”发展战略,以世博为起点,进行“创意城市”建设研究。市政协认为,“创意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设过程是长期的。因此应设立专门研究机构,集中全市创意产业、城市建设、现代服务业、世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世博为起点全面开展“创意城市”建设研究,为上海建设“创意城市”提供可资借鉴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经验依据。世博期间展示的各类最新技术的分析,世界多元文化资源的梳理集合,各国创意人才发展趋势分析,办博经验对“创意城市”的借鉴价值,“创意城市”建设中的世博品牌运用等都是可以借鉴的资源。到一定阶段,研究还可向各行业的合理机制、城市“创意阶层”的培育模式、创意产业的发展措施等深层次拓展。此外,充分挖掘“网上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这两个世博创意项目的潜能,进一步完善创意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建设,提升平台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上海“创意城市”层次水平。
同时围绕世博项目和人才,研究制定创意产业专项政策,逐步建立吸引创意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的机制,为上海积淀下一批顶尖的作品、团队和企业;根据“创意城市”建设营造环境和技术升级的需要,建立创意产业引导扶持资金,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创意研发环节、创意作品的产业化环节、创意企业的品牌塑造环节、创意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及市场营销环节等。
一个用来评估世博效应的“创意城市”评价指数也必不可少。通过较为完整与合理的“创意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在世博前后各作一次测评,科学评价世博对上海加快“创意城市”建设的效用,通过测评及时调整不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创意城市”建设的做法,进一步完善有关推进举措。
建议案中还提议世博会期间举办国际创意论坛。论坛设置显现多层次,既有顶尖的,也有“草根”的。顶尖的可邀请各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广泛聚集全球创意企业、创意精英。“草根”的则要吸引世界民众积极参与。将上海国际电子艺术节为代表的重大专题创意活动整体或部分引入世博园区,整合和扶持上海各个领域的原创创意活动,进一步凸显世博创意活力。
用“体育元素”装点世博
早期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曾与世博会携手而行,奥运携世博扩大影响,世博借助奥运招揽观众。尽管之后奥运会单独举办,但体育活动作为演绎世博主题、为世博营造氛围的重要形式被保存下来。
市政协在建议案《关于上海体育与世博同行的若干建议》中提到,上海是一座具有丰富体育底蕴的城市。作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发源地,上海体育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色,国际体育交流日益频繁,国际体育大赛影响广泛,市民健身意识普遍提高,群众体育组织网络遍布各社区。上海引进、吸纳、改造外来体育文化,开发、传承、创新本土体育文化,使龙舟、南风扁鼓、舞龙舞狮等原汁原味的本土体育文化项目,瑜珈、排舞、门球等时尚流行的外来体育文化项目,以及手杖操、海派秧歌、健身气功等自主创新体育文化项目,在上海都得到培育、发展。这些项目在世博期间进行展示展演,能使中外优秀体育活动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同时,将丰富多彩的“体育元素”融入上海世博会,可以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上海文化。上海有着丰富的体育资源,其中,社区体育以其普及性、参与性、互动性及鲜明的海派体育文化特色,成为展示上海城市生活的重要窗口。通过世博游客与社区体育的互动,能让游客真切体验上海市民的健身生活,感受上海城市文化,从而增进对上海的了解。为此市政协建言:
制定“上海体育与世博同行总体方案”,统一部署全市的体育与世博同行工作,加强体育与世博同行的宣传,同时体现体育服务世博的宗旨,遵循历届世博会的举办规律,世博会的活动设置和时间安排,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上海体育与世博同行”的形式可以有举办国际体育大赛、全民健身活动展示、景观体育、体育论坛、健身讲座、户外运动等。在时间上可根据世博会的周期特点,将体育与世博互动相应地分为迎世博600天、世博会前期、世博会中期以及世博会后期四个阶段。在空间分布上,可以世博会为中心,将上海城区分为世博园区、世博城区及世博辐射区三个区域。
在迎世博600天及长达6个月的世博会期间,开展千万市民健身迎世博活动,举办契合世博会主题的各种体育活动,生动演绎上海世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充分展示上海城市生活风貌,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市民参与世博、服务世博提供重要的途径。世博期间推选优秀的群体展示队伍到世博园区展示、展演,园区内的全民健身活动应突出展示中华传统体育精髓及民俗体育特色。
在上海,许多著名景观都有传统的景观体育活动,这也能成为世博会的一大看点。在迎世博600天,特别是世博前100天举办城市景观体育活动,能很好地配合世博宣传活动,将上海独特的城市景观和上海市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向世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