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上海市农村非农就业呈现五大特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是市政府2005年排定的实事项目之一。
据市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今年以来,本市农村非农就业形势较好。据市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不久前对闵行、宝山、嘉定、南汇、奉贤、松江、青浦、金山、崇明等9个区(县)中的2540个农村居民家庭项抽样调查推算结果表明:今年上半年,本市农村居民家庭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为5.5万人(不包括外地户籍人员来沪就业),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万人,增幅达22.2%,就业形势好于去年。
上半年,本市农村居民家庭新增非农就业呈现五大特点:
一、落实农村“4050”人员非农就业成效显著
上半年,在新增非农就业人员中,40-50岁的占24.8%,比去年同期提高12.1个百分点;50至60岁的占10.3%,提高6.5百分点。全市新增非农就业人员平均年龄为33岁,分别比去年与前年同期增加2.5岁和5.1岁。这表明,本市落实农村“4050”大年龄组人员非农就业成效显著,使新增非农就业人员平均年龄继续上升。
从年初开始,各区县积极落实市政府制定的当年十大实事中关于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岗位的目标,千方百计落实非农就业岗位,针对市政府组合推出的“万人、千人、百人”就业项目,在“四保”的公益性工作上开发就业岗位。松江、青浦、奉贤等区还就“4050”人员就业的薄弱环节加强对他们的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大龄人员非农就业困难的问题。
二、第三产业新增非农就业人员的比重继续提高
上半年,新增非农就业人员在第二、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分别为52.4%、46.9%。与前两年相比,第三产业新增非农就业人员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比2004年和2003年分别提高了5.1个、3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则分别下降了4.6个百分点、29.3个百分点。这表明,郊区第三产业为缓解农村失业矛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新增非农就业人员从事的公益性岗位增加
上半年,农村新增非农就业人员在各行业中的就业分布较前两年有所不同。按行业分,新增非农就业人员居前三位的行业依次为:制造业(51.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5.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7.6%)。这主要是各区县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在社区管理、公共服务、市政建设等公益性工作上挖潜,千方百计落实就业岗位,如保洁、保安、林业养护、交通协管等。
四、国有和集体性质的单位吸纳新增非农就业人员比重有所提高
上半年,新增非农就业人员在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就业比重分别占13.8%和28.3%,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2.4和10.6个百分点;在私营个体的就业比重最大,占33.8%,基本与去年持平;在合资合作、外商独资单位就业比重分别占14.5%、8.3%,分别下降了3.2个、5.6个百分点,主要是上半年郊区外商投资项目与资金总量的减少造成的。
五、劳动服务中介、职业中介推动新增就业的作用明显
上半年,通过劳动服务所和职业中介就业的占22.1%,比去年同期提高13.2个百分点;通过亲友介绍就业的占29.7%,下降了9.5个百分点;自谋职业就业的占40%,下降了10.6个百分点;通过其他途径就业的占8.3%,提高7个百分点。各区县政府加大就业扶持力度,注重发挥劳动服务所和职业中介的优势,拓宽了非农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调查数据也显示,上半年,新增非农就业人员平均月收入为895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7.1%。主要是由于大年龄的新增非农就业人员学历和劳动技能相对较低,多在一些低收入的岗位就业,因此收入差距也随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