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一年一度的“新娱乐慈善群星会・中华慈善高峰论坛”日前在上海拉开帷幕。此次论坛上,中国首份平民慈善白皮书―――《中国平民慈善报告》正式发布。于丹等与会学者认为,慈善可以也应该成为公民习惯,全民公益也因此能在中国走得更远。
灾难将平民慈善推向高潮
报告指出,2008年从冰雪灾害到汶川大地震,普通民众守望相助,他们以无声有力的行动,将中国平民慈善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根据汶川特大地震捐赠情况与1998年抗洪募捐数据比较,中国慈善发展的速度就可见一斑:1998年抗洪募捐的款物总计约为64819万元,10年后在GDP总量增长3倍的基础上,2008年汶川地震捐款数额已是1998年的近58倍。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统计显示,2005年至2007年,我国个人捐款占总捐款额的比例从5.36%上升到19.48%。2008年抗震救灾的4.1亿元个人捐款来自58.3万人,平均每人捐款超过700元。
慈善可成为中国的公民习惯
报告指出,国内社会还流行“慈善是富人的专利”的想法。很多人永远盯着富人,看不到自己的力量,这其实是戴着“有色眼镜”看慈善。
著名学者于丹在论坛上指出,慈善应该成为一种公民习惯。“每个人都有卫生习惯,每天起床要先刷牙;每个人也都有着环保习惯,看到路上有废纸,会顺手捡起来扔进垃圾箱;那么慈善也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它并不应该是在突发情况下才会呈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而应该是一种做惯了的、发自内心的常规的反映。当每个人慈善行为在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尊严,懂得了感恩。”
于丹说:“传统的慈善印象和有钱的富豪、明星有关。但是,经历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相信每个中国人心中对慈善的看法多少改变了。就好像我们去做志愿者,不是因为我们足够强大,而是因为我们脆弱,我们需要彼此帮助。慈善就是从一种美好的心愿出发并付诸行动的一个过程。”
平民慈善可走更远
平民慈善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算了一笔账:“目前我国城市生活的人口是5亿人,如果每人一年捐100元钱,仅此一项全国每年就能募集到500亿元善款。”事实上,2007年我国公众和企业的慈善捐赠(款物)总额才达到了223.16亿元,也就是说,平民慈善是我国慈善事业尚待开发的一个宝藏。
如何才能有效挖掘这一宝藏并助推全民公益?报告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培育慈善文化,构建一种良好的公众心态和舆论环境。其次,改进和完善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用于鼓励和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法规。再次,加强慈善组织自身的建设,提升慈善机构公信力。包括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善款使用的追踪、反馈机制和公示制度。此外,还可以建立经常性小额募捐机制,打造便捷的爱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