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外资法人银行落沪一年业务猛长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更添活力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27

  截至本周,首批完成法人化注册获得全面人民币业务资格的外资银行,正好开业满一年。近日,渣打、汇丰、东亚等多家外资银行,纷纷在上海举行“庆祝一周岁”活动。历史悠久的外资银行为何会对在上海本地注册的这一年如此重视?而作为第一批外资银行法人化的主要集聚地,上海的金融市场在这一年里又出现了哪些变化?
  “本地注册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汇丰中国行长兼行政总裁翁富泽说。过去一年,汇丰中国的员工人数增长超过50%,银行网点增长超过80%;存贷比达到75%,比法规要求本地注册法人银行达到这一存贷比所给予的宽限期提前4年。“本地注册开启了汇丰在中国143年历史中一个新篇章。”
  不仅仅是汇丰中国。过去一年,对所有的外资法人银行都是一个新篇章。东亚中国内地业务去年的盈利增长73%;渣打中国去年个人银行业务收入、客户人数以及零售人民币业务的存款量,同比2006年均翻一番……据上海银监局统计,截至去年底,一年内上海新设12家外资法人银行,外资法人银行总量达到17家,占全国的58.6%。在沪外资法人银行资产总额达到7370.93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末增长了54.7%,占全国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为58.84%,也占到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5.68%。
  外资法人银行在自身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上海金融市场乃至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带来更多活力。
  首先是创新效应。过去一年中,仅渣打中国向个人银行和企业银行客户推出的新产品就超过100种。花旗中国采取“看上下游产业链”的办法破解小企业融资障碍,根据贸易周期适时为小企业提供贷款;对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专门提供服务为其规避汇率风险。此外,外资银行法人化后普遍采用金融业务外包模式,不但使银行分工更专业化,也有力地促进了本地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是人才效应。外资法人银行加快了上海金融人才高地的建设步伐。截至去年末,上海外资法人银行从业人员已达到19034人,其中不少人是过去一年内从全球招聘的。在外资银行的带动下,中资银行也开始从境外成熟市场招募人才。同时,外资银行成熟的培训制度,也给本地金融人才培育带来帮助。据悉,不少外资银行争相向高校下“订单”,对三年级甚至二年级的大学生展开职业培训,还从市场需求角度对大学的专业设置提供导向。
  再次是辐射效应。外资法人银行在过去一年中,增强了对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和中西部地区的渗透。如东亚银行一年中在杭州、广州、珠海等地增设14家支行,渣打在新疆开展小额棉农贷款,汇丰在湖北设立了国内第一家合资村镇银行……去年在沪外资法人银行在全国共增设分行12家,另有7家分行获批筹建,10家分行提交了筹建申请。其中,中西部是外资行设点的重心,目前已经有16家分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