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民调:首度清明假感恩成共识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22

  今年清明恰逢与双休日相连,三天时光,沪上居民究竟准备如何度过?
  源远流长的清明文化在现代人心目中又有怎样的认识?
  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昨天联合库思信息技术公司采用网络调查系统,对市民展开有关清明假期的抽样调查。此次调查的样本采集范围在上海,每个年龄段和各文化层次上都有同等选样。在筛选的基础上,仅2个多小时内,就回收有效样本405份,这通常需要6个小时。虽然此次调查“门坎”设置较低,问卷简单明确,但同时也显示清明节调查受到普遍热情回应。调查结果表明:清明首度成法定假日,敬仰感恩先辈成共识。
  敬仰感恩先辈成共识
  63.46%受访者认同感恩之义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调查显示:以祭扫的方式来纪念先祖始终是清明文化的核心所在,这一点得到了受访者的共识。调查中63.46%的受访者认为清明的意义在于“祭奠祖先,对先辈表示感恩”,其中更有一些受访者表示,每年清明时节,“不管什么情况,都会与家人一起去扫墓。”这体现了大众对于这一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
  关于祭扫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尽管一种全新的祭扫方式―――网上祭扫在近几年逐渐兴起,但大部分人依旧倾向用传统的方式去纪念逝去的亲人,受访者中仅有7.64%的人表示,会考虑采取网上祭奠等新潮方法,其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人;而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还是选择了去先人骨灰安放地祭扫。
  首次清明假期如何过
  16.54%受访者作短途游
  在调查中16.54%的受访者表示,会利用假期出门短途旅游。“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古风雅意,现代人也有机会在首次的假期中得以感受。
  表示会在清明当天出门扫墓的受访者为12.8%。这一数字与以往相比变化并不大。不少市民选择错开高峰时段,前几周各墓园就迎来了扫墓的人流,而三天的时间也让大家可以更从容地安排时间。受访者张先生就表示,“没必要挤在节日那一天,人流大、车也多。扫墓主要是表达心意,节前节后都一样。”
  此外,还有21.73%的受访者表示会“利用假期在家好好休息”。
  清明民俗知多少
  近三成受访者不知寒食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清明》一诗脍炙人口。但对于传统的清明内涵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调查显示,仅有17.78%的人对于清明的来历“很了解”,超过5成的受访者表示“模模糊糊知道一点”,还有21.4%和4.2%的受访者选择了“基本不太知道”和“完全不了解”。对于清明,大部分现代人似乎只留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在古时繁多的清明习俗中,现在被较多保留下来的首推祭祀先祖和食用青团。调查中,那些原来会在清明时节举行的游乐活动,如拔河、荡秋千、射柳、蹴鞠等,在现代人中的知晓程度均不满两成。更有近三成的受访者“从来没有听说过”寒食节的说法,其中以年轻人居多。
  传统节日系亲情
  87.45%受访者称“有助”传统
  调查中,35.6%的受访者认为法定假期的确立对于恢复传统节日的影响“很有帮助”,有51.85%的人认为有“一定帮助”,选择“没什么帮助的”仅有7.41%。而在今年初,本报对包括圣诞节、情人节在内的中外节日重视程度的排名调查依次为:春节、国庆、中秋、五一、元旦、清明,本土节日超过了新近开始热闹的舶来洋节。
  “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传统节日追根溯源,似乎却多绕不开亲情两字。在都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很多时候可以通过节日为纽带,把一家人团聚到一起。新的假期安排将清明、端午、中秋都列为了法定假日,使人们得以更为从容地抽身于凡尘琐事,回归家庭之中,好好体味亲情的可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