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人士送别赵行志同志
2月27日上午,各界人士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前往上海龙华殡仪馆,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上海市原副市长,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原中共上海市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赵行志同志送别。
赵行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20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赵行志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王刚、王岐山、李源潮、张高丽、张德江、俞正声、乔石、朱�F基、李瑞环、刘华清、曾庆红、吴官正、华建敏、陈至立、严隽琪、孟建柱、曹建明等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2月27日上午,龙华殡仪馆大厅内气氛庄严肃穆,哀乐低回,赵行志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之中,上面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十时三十分,俞正声、韩正、刘云耕、殷一璀、董君舒、王仲伟、杨晓渡、江勤宏、杨雄、屠光绍、丁薛祥、
陈豪、周禹鹏、王培生、杨定华、沈晓明、周太彤、李良园、蔡旭敏、钟燕群,叶公琦、王力平、罗世谦等向赵行志同志遗体三鞠躬,作最后送别。冯国勤、吴志明、沈红光、徐麟、胡炜、蔡达峰、郑惠强、唐登杰、胡延照、艾宝俊、沈骏、赵雯、朱晓明、王新奎、钱景林、吴幼英、周汉民、蔡威、高小玫,龚学平、蒋以任,应勇、陈旭,张学兵,韩哲一、杨士法、杨堤、陈铁迪等送了花圈。
赵行志同志逝世后,送花圈、花篮或发唁电、唁函悼念的还有中共中央组织部、外交部等,以及张劲夫、彭冲、钱其琛、倪志福、韩杼滨、陈锦华、徐匡迪、张惠新、黄跃金、沈德咏、杨洁篪、耿惠昌、董海舟、金炳华、赵启正、万学远、吴启迪、周明伟等。
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负责同志,赵行志同志生前战斗、工作过的地方和家乡的有关负责同志,赵行志同志的亲属和生前友好也前往送别。
赵行志同志,1917年8月生,江苏武进人,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8月起在陕北公学分校、晋东南抗大一分校学习。1939年5月起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会计、民运干事、组织部干事,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后勤部党总支书记、组织部副科长。1945年12月起任华东军区组织部干部科科长、特务团政治处副主任、警卫旅二团政委等职。1949年5月至1950年8月任上海军管会文管会党委副书记、秘书处长,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党委副书记、人事处长。1950年8月起任市政府人事处处长、人事局副局长、文教办公室副主任,市委教育卫生部副部长兼市体委党委书记、副主任,市委外事小组副组长,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1961年12月至1966年10月任中国驻日内瓦总领事。1970年12月至1976年11月任外交部亚非司核心组副组长,中国驻喀麦隆大使、驻伊拉克大使。1976年12月至1977年1月任中央派驻上海工作组成员。1977年1月起先后担任市委常委、市革委会副主任,第五届市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市委书记,副市长,市顾问委员会筹备组副组长。1986年3月至1992年12月任市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赵行志同志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市第六届党代会代表,市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赵行志同志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奋斗了七十多个春秋。早在青年时期,他深受父母兄长进步思想的影响,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从香港奔赴延安,追求民主平等和民族解放的理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出生入死,不怕牺牲,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奉献了青春年华,对党忠贞不渝。上海解放后,他随部队进城参加军管,在文管、财政、人事等战线上,为新上海经济文化事业的建设,作出了不懈努力。在外交等领域工作期间,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独到见解,为中央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方针,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意见。在“文革”中,他虽然遭受迫害,仍然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决抵制“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和无私无畏的革命气概。在担任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的重要领导职务期间,认真贯彻党中央各项方针、政策,提出了许多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指导意见,为扩大上海与世界的友好交往,密切国际间交流合作,不断提高上海竞技体育运动水平,调动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热情参与上海建设的积极性,为发展上海政协事业和扩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行志同志对党的事业赤胆忠诚,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在全市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赵行志同志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特别注重研读原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党性强,品行正,坚持真理,矢志不渝,一身正气,襟怀坦荡。他淡泊名利,清正廉洁,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从不搞特殊化,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彻底唯物主义者的革命情操。
赵行志同志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共产主义事业。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不朽的精神遗产,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