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区单位成为社区扶贫帮困"主力军" "长寿模式"保社区慈善"长寿"
寒假结束之前,家住普陀区长寿社区的20名贫困大学生收到了新学期的助学金,每人2500元。这笔总额5万元的资金来自驻区企业――白马集团。由单纯靠政府扶贫帮困,到鼓励社区单位做公益事业主力军,以创设“慈善超市”闻名全国的长寿社区目前已形成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社会化救助帮困模式。2008年,社区单位共捐资210万元,占长寿社区扶贫帮困项目所需资金的“半壁江山”。
居委会自募“帮困小金库”
自打1996年来到长三居委会,许国英就成了个为钱烦恼的居委干部。
长三居委会所“管辖”的长寿新村,前身是老上海有名的棚户区――“药水弄”。虽然普陀区政府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启动了“药水弄”改造项目,建成了住宅新村,但这里至今仍有不少居民经济条件较差。作为街道扶贫帮困的重点关注对象,长三居委会每年能从街道拿到3万元左右的帮困资金,用于节假日慰问困难居民或帮补一些遭遇突发事件的家庭。但身在帮困最前线的许国英却一直为怎么用好这3万元而烦恼:“每户人家最多能拿到几百元,连救急都救不了。”
1999年,小区中的一位女孩婷婷考进了大学,但家里负担不了学费和生活费。按照以往的做法,居委会必须给街道打报告申请帮困经费,但要保证资金及时到位有难度。一个偶然的机会,普陀区公证处了解到婷婷的情况,表达了助学的愿望。于是,经居委会“牵线”,婷婷从区公证处获得了每年5000元的助学金。许国英和她的同事们第一次意识到了社区单位的力量,萌发了自行募集资金的念头。
2002年,在总结部分居委会试点经验基础上,长寿街道正式“改制”扶贫帮困模式:在给付居委会保底帮困资金基础上,实行居委会每募集1000元街道匹配拨付2000元的办法,鼓励居委会建立“帮困小金库”。
用真心和温情打动企业
对于习惯了扶贫帮困“找政府”的社区干部来说,“开口要钱”需要经历艰难的“学习过程”。不过,就在一次又一次让人“面红耳赤”的经历中,许国英们摸索到了一些“要钱”的窍门:只有先用真诚的服务感动企业,“搭牢”企业主的“脉搏”,才能促成企业心甘情愿地回馈社区。
社企座谈会很快成了一些居委会的常设项目,社区干部们还学会了在座谈会上察言观色,询问驻区单位的需求,并努力帮助企业跑职能部门,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以往很少与驻区单位打交道的社区干部逐渐养成了到企事业单位“串门”的习惯,特别是“两新”组织的党建指导员,总不忘在“铺设”党建网络的同时也铺开“爱心网络”建设。
社区干部的温情打动了驻区单位。许国英拿出长三居委会“帮困小金库”的账本:……2005年,自募资金6万元;2006年,自募7万元;2007年,自募6万元;2008年,自募8万元――目前,居委会帮困基金余额有20万元左右,“单单一对一助学,我们就争取到了10家单位参加,资助总额每年3.62万元。”
新思路突围“公平性困局”
驻区单位的加入,不但帮助街道和居委会扩大了扶贫帮困资金的来源,而且为社区干部一直深为苦恼的“公平性困局”找到了突破口。
长寿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忠道告诉记者,以政府身份开展扶贫帮困,必须恪守标准,比如大病补贴一般上限不能超过2000元,“为了保证政府帮困的公平性,帮补金额和项目讲求标准化,有严格的流程;但‘缺点’是难以因人制宜,灵活性较差。”但是,要向受助对象解释清楚政府的帮困体系有相当难度,一些人甚至会质疑政府帮困的公平性。
家住常德路的一位姓杨的居民不幸在2006年患上癌症,夫妻二人均失业,还有一个在校就读的儿子,家庭生活相当困难。街道按政策规定给他1000元救助金,但病中的杨先生怀疑“政府揩钱了”。不久,居委会和长寿慈善超市联络“爱心”单位,募集了一笔800元的捐助款。这一次,掂着这笔来自“民间”的捐款,杨先生向街道、居委会写来了感谢信。
从“公平性困局”中突围,是不是可以从“第三方”着手?从杨先生身上,长寿街道看到了一条新路:让民间力量成为政府帮困的同盟军。现在,不但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成了长寿社区扶贫帮困项目的“操盘手”,而且还出现了一支“社区工作巡查组”,负责对整个社区的关爱工程和帮扶情况进行复查,确保驻区单位和居民的捐赠落到确需帮助的人手中。力推社会化救助的李忠道说:“只有充分调动社区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建立起真正的社区共同体,慈善事业才能‘长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