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化解上涨的租金――上海商务成本现状调查之一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61

  商务成本,是上海众多企业要面对的一道必答题。随着“四个中心”建设的加快发展,鳞次栉比的写字楼,遍地开花的商务区,已成为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的亮点。与此同时,有关企业“上海的商务成本高,企业经营压力大”的呼声也频频传出。企业的呼声反映了什么,商务成本的变化给上海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破解商务成本高企的难题?解放日报记者围绕这些问题,从租金、用工及政府服务三个方面,进行了为时一个月的深入调查。
  
  “租金又涨了。”
  陈先生是某跨国公司财务主管,公司在淮海中路某商务楼租赁了一个楼面,他手上的最新财务报表显示,每平方米日租金已达10元钱,同比上涨了10%。
  租金的变化,牵动着大大小小企业的神经。在商务成本的构成中,租金支出是一块硬成本,且年年有所上涨。与用人成本、政策成本等相比,租金上涨的压力让企业经营者感觉最为直接与明显。
  房价攀升助涨成本
  近年来的房价攀升,由此带来的租金上涨,对上海企业运营的影响不可小看。
  上海甲级写字楼的租金出现持续上升态势。根据仲量联行报告,卢湾区内的写字楼平均租金上涨幅度最为明显,从去年年底的每天每平方米9.2元人民币上涨至目前的每天每平方米9.7元人民币,涨幅达5.4%;静安区的写字楼原本租金水平就较高,但涨幅也达到4%,从去年年底的每天每平方米10.2元人民币涨到目前每天每平方米10.6元人民币;而其他区域涨幅约在3%左右。世邦魏理仕则表示,强劲的租赁需求使上海甲级写字楼的空置率降至2%以下,这使得业主们纷纷调高续约的租金报价,较之去年四季度环比上涨4%左右。
  承租企业需缴的物业费,也呈现出攀升状态。部分传统中央商务区(CBD)的物业管理费,已超过每平方米每月30元人民币。而由于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不少原本采用美元结算租金和物业费的写字楼业主开始转向用人民币结算,这对部分习惯用美元结算的企业来说,又增加了成本支出的风险。
  对一些跨国企业来说,上海的住宿成本并不低,尤其是从境外聘请高管的短期住宿,也是一大笔支出。陶氏化学的签约酒店是浦东香格里拉,目前酒店给公司商务住宿的淡季报价已达每晚1500元人民币。陶氏化学公司财务总监赵凝之说,算上人民币升值因素,这一价位已经与香港、新加坡相差无几。
  商品房价格的上涨,也对企业运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企业急需的人才因房价高企而“出走”现象屡见不鲜。柯尼卡美能达公司直销统括部部长龚伟向记者遗憾地表示,手下有一名销售骨干近期毫不犹豫地辞职回家乡无锡发展,原因是上海房价太贵,短期内难以在上海购房安家,而这位一线销售骨干收入在同行中并不算低,月薪约为15000元人民币左右。
  上海的写字楼租金与东京、伦敦、纽约等国际大城市相比,尚有差距,甚至只有上述城市租金的四分之一。但与国内一些大城市相比,就显得高高在上了。企业更担心的是,租金等商务成本上升速度偏快,刹不住车,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持续的压力。
  租金门槛作用显现
  租金等商务成本的增加,令一些入驻上海的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不堪负担,选择搬离中心城区,个别企业甚至远走他乡。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租金也好比一道门槛,在上海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筛选器”的作用。
  发生在联合利华身上的搬家故事,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1986年就在上海建厂的联合利华,生产、营销原先均设在上海。到了2004年,公司将生产基地迁到合肥。联合利华负责人这样解释这次搬迁:“日用品的利润空间本身就很小,面对其他国际巨头及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以及中国消费者购买低廉日用品的消费习惯,公司只有压缩成本空间,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但上海的土地租金、人工成本在中国都处于顶端,因此,降低成本的一条捷径就是搬迁”。不过,生产基地迁到了安徽,但联合利华坚持将中国地区总部留在上海,承担着公司在中国乃至全亚洲的研发任务和结算功能,因为上海的发展前景、高端人才资源和交通优势,都成为公司总部落脚的不二选择。
  联合利华的一“去”一“留”表明,在租金等商务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一些传统制造业可能已不再适合上海,而对跨国公司的研发、结算、运营总部以及大量智力密集型企业来说,上海的优势还是明显的,且受租金的影响较小。
  这一点,卢湾区招商办主任陈昌鸣感受颇深。在淮海中路上,力保广场、企业天地、瑞安广场、中环广场等依次排开,无论走进哪一幢高档写字楼,大堂里的企业铭牌上,无不密密麻麻地罗列着那些响当当的跨国企业名字。“这就是租金的作用。”陈昌鸣表示,多年前亚洲金融危机袭来之际,淮海中路的部分写字楼为提高入驻率,也存在企业能级参差不齐的状况。但随着上海“四个中心”建设进程加快,不少写字楼利用租金杠杆调整入驻企业结构,引进了行业领袖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世界500强企业,而能级较低的中小企业则迁往打浦桥等其它区域。企业结构优化后,产出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像索尼公司刚入驻卢湾区时上缴的年税收只有几百万元,现在已接近4亿元,完全能覆盖租金等成本的逐年上扬。目前,卢湾区已有12幢写字楼税收过亿元,其中最高的一幢达到15亿元人民币。
  经济学者陈宪提出,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商务成本的上升是一种市场反应,因为商务成本中所包括的地价、房租、人力、交通等价格上涨,是与城市发展同步而行的。其中,合理增加的商务成本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现在上海的市中心几乎看不到制造业,这就是商务成本的淘汰作用,即便那些楼宇或地皮是自己的企业,也会考虑到级差地租而选择撤出中心城区。
  帮助企业安营扎寨
  然而,中心城区的租金一旦上涨过快,也将困扰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而控制地价和房价的上涨势头,是一桩牵动全局的大事情,期望办公租金短期内由升转降,也不现实。不过,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本市一些政府招商部门正进一步解放思想,化解租金等商务成本的上涨压力,想方设法为众多企业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
  增加高档办公空间的供应量,可以平抑租金的上涨,而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创意园区可算是“神来之笔”。经济学者左学金认为,在上海高档写字楼供不应求、租金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散布在市中心的老厂房成为满足智力密集型等企业办公需求的“潜力股”。这些老厂房拥有地理位置优势,内部结构经过重新改造后,“摇身一变”成为都市工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艺术仓库、时尚休闲区等,租金也比同地段的写字楼来得有优势,也解决了老厂房的闲置问题。仅在卢湾区,就有8号桥、智造局、田子坊等多处创意园区,入驻企业纷至沓来。去年,静安区的静工集团以5900万元收购了德加拉电子公司,通过整体改造将该公司厂房变为办公面积1.25万平方米的现代产业大厦,目前大厦不仅满租,慕名而来的外资企业也为数不少。
  发掘办公楼宇的“价格洼地”,通过环境改造让租金物有所值,也是帮助企业化解成本压力的有效途径。市北工业新区位于中环线与南北高架的交汇点,交通便利,相比中央商务区也有价格优势。而多年之前,园区内的厂房比较陈旧,道路坑坑洼洼,河道飘出异味。有一次,一位原本有意向落户的跨国公司总裁在看到园区内垃圾漂浮、水质黑臭的河道后,当场脸色一沉,拂袖而去。这令陪同考察的园区负责人深受震动,痛下决心改善园区的生态环境。如今,新建的智能化工业楼宇拔地而起,园区内岸绿水清,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绿化小景、艺术喷泉,被列为都市工业生态旅游景点之一。大手笔的投入改变了环境,也增加了园区的吸引力,上海格尔软件公司、第一机床有限公司、上海晶澳太阳能光伏科技公司等“小巨人”企业纷纷入驻。
  在招商引资中避免纯粹的“租金导向”,多从企业角度想想问题,同样能解开租金不断上涨的这道难题。市北工业新区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园区为企业提供了多档租金选择,其中老厂房改造的办公楼租金为每天每平方米1.6―1.8元,新的毛坯房2.2元左右,有空调的初装修新房为2.5元,有地板、空调、吊顶等简装的房子为3―3.5元。这样,入驻的企业就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甚至进行后期装修。采访中,记者遇到日本住友化学分析技术公司的财务经理张伟友,他说,公司需要在办公楼里固定很多设施,包括布置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洁净室等,园区提供了多种办公用房的选择,让他们感觉非常合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