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一生--追记上海警备区通信站原副教导员王庆平烈士
7月1日,王庆平的生日。如果英雄不曾离去,今年该是他第3个本命年。还不到36岁的风华正茂,谁愿相信,他的脚步如此匆匆:那天上午,他还叮嘱新战士,“地上潮湿不能坐”;那天中午,他还打电话回家,询问岳母的病情;第二天是元宵节,他还和社区老人约好了要一起包汤圆……
言犹在耳。
为救战友,这个真诚、热情的年轻人献出了生命中最后一点爱。
王庆平走了,这份挚爱仍在人间―――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望小学建成了;扬着“庆平服务队”旗帜的战士们在街头开展便民服务;广大官兵自发行动,践行王庆平精神……
1年后的今天,王庆平依然离我们很近;即便到很远的未来,王庆平的爱永远不会离开。
在上海,他把自己融入城市
保卫祖国是责任,奉献爱心是义务。―――摘自王庆平日记2005年2月23日,元宵节。静安区三义坊居民区的老年活动室喜气洋洋。
大红的灯笼挂起来,瓜子水果摆满桌,社区的孤寡老人们像往年一样围坐一起,等着王庆平来和大家一块儿闹元宵。
约定的时间过了半个多钟点,王庆平却迟迟没有来。
一位居委干部轻声嘟囔:大概有事来不成了吧。话音未落,遭到老人们一致反驳:“不会的,哪回见到庆平说话不作数?”“庆平这孩子最守信,今天他也一定会到!”
等待,整整1个多小时。老人们没有等来王庆平,来的是通信站干部泣诉噩耗:就在昨天,庆平为救战士牺牲了……
老泪纵横。颤巍巍的手,摘下红灯笼,换上临时找到的黑纱白花,原本的庆祝会变成了追思会。老人们不舍得,整整8年啊,培养起一份割不断的情。
鱼水深情。
人民是水,人民子弟兵就是鱼。
说来也巧,王庆平工作的通信站驻防在北京西路上,向西南不到半公里,就是当年“好八连”的驻地。一首《八连颂》曾深深烙印他心底: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不是“好八连”的兵,“好八连”精神却牢记在心。
不管是当队长、指导员,还是任连长、副教导员,王庆平定下雷打不动的“铁规定”:每逢新兵下连、老兵退伍,带着战士到“好八连”连史馆去听一堂奋斗课、爱民课,一堂如何当好人民子弟兵的课。
有的新战士不理解:什么年代了,还八连?
王庆平语重心长:我们驻防上海,保卫这个城市,建设这个城市,服务这个城市,我们子弟兵责无旁贷。
就是要做一尾鱼,把自己融入到这个城市里。
根据居民需要,每月20日,他带领战士上街为民服务,修家电、理发、磨刀,坚持7年多,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王庆平是队伍中唯一不变的“老面孔”;得知上海血库告急,他请示上级后组织几十名官兵义务献血,排在队伍最前头,他第一个卷起自己的衣袖;参加社区升旗仪式,组织战士到居民区宣讲部队光荣传统,定期帮助小区维修健身器材,给中小学进行军训,担任校外辅导员……
点点滴滴,汇成王庆平和战友们服务社会、赤诚为民的一片情。
2004年,上海全面推进交通排堵保畅工作。王庆平迅速牵头组建志愿者服务队,每周五17点到19点,13位女兵在驻地附近的静安寺地铁站开展“文明乘车志愿者”行动。
高峰时间,客流量大,女兵们经常遇到问路人。第一次志愿者服务,王庆平在一旁“督战”,外国游客问路听不懂,不熟悉的道路答不出,2个小时20多名问路者,近一半得到回答“对不起”。
服务社会没有分外事,如何让足不出户的女兵能为乘客解难?王庆平请来交巡警,讲授上海道路交通分布情况,给女兵们人手发下一张道路图,还不忘激将:拿出大家背记电话号码的本领来!
短短一周,女兵们大致掌握了上海道路、公交线、主要建筑,13名志愿者成为站台上流动的“活地图”。
在社区,他把快乐送给别人
甘当博爱小人物,温暖社会大家庭。―――摘自王庆平日记2005年2月28日,离通信站不远处的东方书报亭里,报纸特别好卖。开门不足半个小时,就卖出了20多份《解放日报》。
“今天是不是有什么大事?”经营书报亭的刘阿姨随口问。一名前来买报的女青年告诉她:警备区出了个英雄,救战友牺牲了。
拿起报纸,刘阿姨懵了:一版上那张熟悉的照片,不就是那个经常为我帮忙的小伙子吗?看到我忙不过来,他路过时顺手帮我整理报刊;天气凉了,他经过时总是提醒我多穿些衣服;冬天,看到我手上冻得开裂,他特意送来防冻膏……
60多岁的刘阿姨含着眼泪,收起仅剩的3份报纸珍藏起来作为纪念,“过去,我想知道他的名字,可他一直不说。现在我知道了,他却永远地走了。”
何止刘阿姨,那天,静安寺社区许多居民都念叨着他的名字。80高龄的汤中贤泣不成声:不是说好人一生平安吗?庆平这孩子,是把平安让给了别人啊。
把平安让给别人,把温暖留给别人,把快乐送给别人,王庆平给自己的是两个字“奉献”。
用自己的津贴费为困难学生交学费,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帮独居老人搬家,用自己的奉献带给别人平安、温暖和快乐,他甘之如饴。
家住愚园路885号的陈华老妈妈在家跌伤了腿,王庆平得知,带着3名战士急匆匆赶到,老人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如何去医院,成为棘手难题。
灵机一动,王庆平找来一把藤椅,藤椅脚上紧紧绑上4个把手。他和3名战士把藤椅当轿子,一只手牢牢抓住把手,另一只手轻轻扶着老人,小心翼翼把老人从楼上抬到楼下,送往附近医院就诊。
经诊断,老人股骨骨折,必须进行保守治疗。整整5个月,王庆平一有节假日就往老人家里跑,这把藤椅“轿子”也成为了他送老人上医院的必备工具。
得知王庆平牺牲后,老妈妈特意把藤椅细细擦了一遍,在扶手边系上了一朵小白花。
静安寺社区老人多,每4人中就有1个银发人,其中不少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寡老人。王庆平带着战士们主动承担起6位孤老的日常照顾工作。
年近九旬的周密老太太孤身一人,他常去帮忙照料,洗衣服、晒被褥、搞卫生,每次都忙里忙外。老人耳背,他贴着耳边和她说话,老人乡音浓重,别人听不太懂,王庆平却听得明明白白。老人常对街坊说,庆平就是我的亲孙子。
王庆平牺牲后,通信站官兵们接过了照顾老人的接力棒。此前,老人申请过去世后遗体无偿捐献,她曾把这个小秘密告诉王庆平。现在,老人更坚定了自己的做法:“我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可想到庆平,我就总想着要再为国家做点什么。”
在家庭,他把愧疚埋在心底
既要追求幸福,更要播撒幸福。―――摘自王庆平日记2005年2月21日晚上,正在连队检查工作的王庆平接到了儿子的电话。
“乐乐,爸爸答应你,一定把弹壳带回来,还要给你讲故事呢。”合上手机,王庆平笑着告诉战友,6岁的儿子知道自己要去打靶,想要两个弹壳玩。
王庆平重伤后送到医院,医生从迷彩服胸前口袋里掏出了两枚带血的弹壳,这是他允诺儿子的弹壳,却永远不能亲手送到孩子的手中。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王庆平爱家,他和妻子在同一所军校上过学,在同一个单位任过职,相守多年,却离多聚少。即便在婚后的一段时间里,小两口依然住在各自的连队。
汤梅记得,一天早晨,宿舍的电话响了。拿起来却没人说话,正当她要把话筒撂下,电话那头传来一阵歌声:背靠着背坐在地毯上,听听音乐聊聊愿望……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丈夫的使命,她理解;丈夫的心,她明白。
做一个播撒幸福的人,有时难免需要舍弃自己的幸福,作为丈夫和父亲,王庆平愧疚;然而,作为一名军人,王庆平无悔。
他当干部13年,13个除夕都和战士一起过。妻子怀孕那年,两口子计划好一起吃顿年夜饭。大年三十那天,汤梅早早做好饭等他,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直到晚上11点多,王庆平才带着满身雨水回家―――他在连队吃了年夜饭,又冒雨骑车1个多小时赶到郊区的执勤点看望战士。妻子有些埋怨:你不心疼我,也该心疼心疼你自己。他说:“过年不看看战士,我总是放心不下。”
他到静安寺社区9年,自己的电话号码成了社区孤寡老人的“热线电话”,老人有什么头疼脑热,拨通电话,他再忙再累也会尽快赶到。80多岁孤老吴巧云发烧导致呼吸困难,他立刻丢下手头的事,把老人送到医院;行动不便的张季云老人一次患了重感冒,他马上赶到,并把老人列入了照顾对象。可儿子乐乐获得上海少幼儿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出国领奖的通知寄来,王庆平却怀着歉疚放弃了:爸爸还有好多事情忙不过来……
王庆平牺牲后,战友们把两枚弹壳送到他的家中。乐乐玩着弹壳,直愣愣望着墙上爸爸的遗像,似懂非懂地问:“爸爸去哪儿了?”
“爸爸去了天国。”
“天国在哪儿?我能给他打电话吗?”
9平方米的小屋里响起了一片啜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