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两库"负责人李亦学为科教兴市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李亦学(左)和同事正在查看“一网两库”集群服务器
在著名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德国同事说:“李亦学,你是不可战胜的!”在国内生物信息学圈内,知心同行说:“李亦学是一个没有‘敌人’的人。”李亦学,就是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之“一网两库”的项目负责人。
自信而善于合作――李亦学说,对于自己的长处,从来都“非常清醒”。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发挥,直到有一天,自己带领的团队在生物信息学的某一方面能够代表国家。
带着自信飞翔
乌鲁木齐,海德堡,上海,三个相距甚远的城市记录着李亦学的人生轨迹。自小在新疆长大的他,至今仍保留着原来的饮食习惯,比如很爱吃羊肉。考大学时,数学出人意料地遭遇“滑铁卢”,李亦学不得不放弃心仪已久的数学专业,进了新疆大学改读物理。此时,李亦学没有失落,他告诉自己:“即便在别处,我也能拔尖,我有这个自信。”
信心一直把李亦学送到了海德堡。在这座“最美丽”的德国小城,李亦学迈进了世界顶尖科研机构――EMBL的大门,成为实验室中屈指可数的中国人。很快,在EMBL,李亦学成了“拼命三郎”。3个月试用期过去了,李亦学和EMBL简直一见倾心。在同事看来,没他不能解决的事儿;在老板眼中,有他就吃了“定心丸”。
一句话找到归属感
就在EMBL打算与他续签又一个5年合同时,李亦学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回国!这是他出国前就定下的主意:做完博士后就回国。出于“海德堡情结”,李亦学在烟台和苏州,两座风景秀丽的城市,找好了落脚点,准备在其中一地“安度”中年。
可命运指引他重新选择。那年秋天,李亦学应邀回国参加某生物信息学研讨会,期间,他碰到了时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的赵国屏。这位与李亦学有着相似经历的过来人深深打动了他:“在中国做事不容易,但只要有耐心,还是能成功的。”这句话让李亦学找回了渴望已久的归属感。此刻,他已情定上海。
愧疚与梦想同在
凭着一句君子协定,李亦学回来了,来到上海组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信息学中心。因为舍不得招聘会上那200元的摊位费,李亦学自当“猎头”,到人才市场上去转悠,看到满意的,便主动上前与他(她)闲聊。就这样,整整一天过去了,李亦学为中心“聊”回了4个兵。
如今,当年的新兵成了元老,可待遇却远不及国外这一行当的高薪。“好好干吧,面包会有的。”面对年轻人,李亦学总是鼓励,可没人知道他内心的愧疚与压力。
同事们说,无论是清晨6点还是晚上10点,亦或是星光点点的子夜,李亦学都可能出现在上班路上。李亦学明白,不管对于上海还是中国,现在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不抓住这天赐良机,我们就再也不能怨天尤人,该怨的只能是自己。
个人资料:
李亦学,49岁,德国海德堡大学理论物理博士,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物物理博士后。现任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生物与现代农业领域主题专家组组长。
2000年,刚刚回国的他在几乎没有完整生物信息学研究队伍的上海,一手创建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信息学中心,并通过协同合作,使上海生物信息学研究后来居上。2002年,他又联合沪上11家单位组建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短短2年,中心已成为国家生物信息技术研究的支撑基地。
如今,他再次执起帅印,带领团队为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3年内,这个被称为“一网两库”的公共服务平台将汇集科学仪器超过千台,构建8到10个领域数据中心、主体数据库和文献标准库,引进链接国内外公共数据库逾万个,培育3到5个市场化的科技条件资源、数据和信息服务供应商,年营业额将超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