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屏南开发生态旅游致产业结构巨变

来自:屏南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53

常言说,穷则思变。可越是贫困地区,越容易陷入急功近利的盲目开发,盲目引资,盲目发展。以致破坏环境,竭泽而鱼,终致更加贫困。这似乎是一个很难走出的怪圈。然而,屏南县却以自己的发展路子打破了这个怪圈:通过封山育林和治理污染,开发生态旅游,带来了全县产业结构的巨变,4年间,不仅使山更青,水更秀,而且县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0.2%,农民人均收入递增14%。

    屏南地处鹫峰山脉中段,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白水洋、鸳鸯溪既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此外,还有一批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不仅关乎当地长远发展,对做大做强闽东旅游经济也是至关重要。过去,在脱贫致富中急于解决温饱和增加收入,发动群众种植香菇,造成乱砍滥伐,水土流失,给环境保护带来负面影响。面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区特点,屏南县在经济发展中重新定位。适时提出“发展山区特色经济,构建生态旅游强县”战略目标。全县上下形成共识,拧成一股绳,大张旗鼓地兴起白水洋为龙头的旅游开发。

为实现旅游强县目标,屏南县下大气力治理乱砍滥伐。香菇生产曾是屏南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由于气候优越,夏季香菇源源不断,在1994年首届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大会上荣获“中国夏香菇之乡”牌匾。然而,在“一朵香菇富屏南”的光环下,每年因种香菇消耗阔叶林达3万多立方米,从1986年开始种香菇至2003年止,全县累计消耗阔叶林达60多万立方米,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004年,屏南县忍痛砸掉“金牌子”作出“严禁砍伐阔叶林、停止香菇生产”的决策。随之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木材经营加工专项治理整顿行动,并与各乡镇签订乱砍滥伐阔叶林专项治理整顿责任状。强化源头管理和道路巡查,配备专业生态护林员260人。林业部门在各乡镇规划落实生态公益林55万亩,建立速生丰产林、丰产竹林、名优特经济林、珍稀观赏林树种育苗等多个基地。通过以上措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6.2%。

榕屏化工厂是亚洲最大的氯酸钾生产基地。过去在生产过程中,曾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这几年,屏南县不惜投入巨资坚决予以整治。在废水、废气、废渣方面全部治理到位,其中气体和水体排放都纳入国家环保总局的在线监测,2006年该厂还被评为全省节能先进企业。对环保不达标的百联矿业公司则勒令停产整顿。去年,一位温州客商要在新建的工业园区投资十多亿元从事皮革生产,因皮革生产会给当地环境造成污染,该县主管领导经过论证分析,以生态利益为重,拒绝了这个项目落地。

香菇不种了,树多了,山青水秀了,可农民靠啥增收?如何做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屏南县以巧打农业生态牌,破解了这道难题。他们及时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可以用棉籽壳、稻草为替代原料的非木生食用菌,其年产值现已超过亿元;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引导农民种植反季节蔬菜。现年播种面积达7万亩,产值2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农业部门还购买了农残检测设备,对农残超标的蔬菜坚决不外运,从而保证了当地蔬菜“生态”品牌,巩固了市场地位,菜农得到增收。屏南竹类资源丰富,近几年,通过林政改革,灵活融资等手段兴竹富民,竹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目前共有竹林面积26万亩,形成以路下、甘棠、长桥三个乡镇为重点竹区示范基地,实施竹山丰产配套措施的竹林达4.5万亩,竹业资源增长为全县竹区年增收2000万元以上,广大农民发了“竹财”。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由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思路正确,措施得当,屏南旅游产业发展迅猛,白水洋旅游品牌凸显,去年共接待游客30.1万人次,是2003年的10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30万元。旅游经济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4年,屏南第三产业增加值仅4.66亿元,而去年增加值达9.18亿元,对比增加值近增一倍,增幅为宁德市首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