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外高桥第三发电公司创新节能降本御寒照样赢利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99

  牛年开春,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一个最直接信号是:用电量急速下降。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12.88%,真实反映出企业开工不足的现状。需求不足直接导致电厂“吃不饱”,许多发电企业都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
  而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公司,这家投产不到一年的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电厂,却已驶入赢利的轨道,引得一拨又一拨同行登门取经。外高桥三厂总经理冯伟忠直言“会议室都不够用了”。
  到“外三”取什么“经”
  同行来取什么“经”?取的就是外高桥三厂的“赢经”。
  说外高桥三厂是“全天候赢家”,毫不夸张。这里可看两笔账。
  第一笔账:煤价高企时―――
  去年,电煤市场价格一度涨至每吨1200多元,是计划煤价两倍还多,因为外高桥三厂被要求大幅度提前投产,结果四分之三用煤都是市场煤,煤价成本比同等电厂多出8亿元。但外高桥三厂最后全年只亏3个亿,抵销掉因电价上调而增加的1.6亿收入,撇开市场煤计划煤的不平等竞争因素,实际上是赢了3.4个亿。事实上,按照去年煤价,许多用计划煤的电厂还严重亏损。
  第二笔账:经济遇冷时―――
  金融危机寒流来袭,电厂遭遇双重打击:一方面,发电量下降,单位发电的固定成本相应就会增加;另一方面,电厂负荷下降,能耗也会增加,好比汽车低于经济时速行驶时油耗会增加一样。比如,30万千瓦火电机组如果负荷降到15万千瓦,每千瓦时煤耗就要增加40克。发电行业的这些铁律,外高桥三厂也无法回避。但令人称奇的是,同样是平摊成本,偏偏“外三”的固定成本相对最低;负荷下降后大家的平均能耗都上升,偏偏它的上升幅度最小。今年1月,全厂发电负荷率仅为71.84%,但月度平均供电煤耗却创出了每千瓦时280克的历史新纪录。全国电厂亏多盈少日子过得紧巴巴,别家还在过冬,而外高桥三厂已春风拂面,首月即赢6500万元。
  “外三”为何能“赢”
  市场变化莫测,外高桥三厂为何能“赢”?
  “先天优势”摆在面前:能耗水平全国最优世界领先。供电煤耗,是国际上用以衡量火电机组先进与否的最重要指标。国际最优出自德国,每千瓦时供电煤耗289克标煤(1千瓦时即平常所说的1度电);国内最优纪录,之前由浙江玉环电厂创造,每千瓦时298.51克标煤。而外高桥三厂从投运第一天起,每千瓦时供电煤耗就只有287克(性能试验煤耗更低,仅272克/千瓦时)。
  287克的经济意义是什么?全国火电机组2007年平均供电煤耗每千瓦时357克(2008年数据尚未公布)。也就是说,外高桥三厂每发一度电,要比全国平均水平少用70克煤。以年发电利用5500小时计算,外高桥三厂两台百万千瓦燃煤机组一年发电110亿千瓦时,每千瓦时供电煤耗低70克,意味着同等电量一年可省标煤77万吨,按照当前标煤成本每吨约700元计,一年就能省下5.4亿元。
  先天优势源于“非寻常创新基因”。冯伟忠常说:“什么是世界领先?就是站在世界最先进水平线上,再往前迈一步。”电力行业素有“10克煤耗,一代技术”之说,因为靠一般的技术创新和运行优化,下降一两克煤耗已是很大进步。而外高桥三厂独揽15项重大科技创新,国际上5项多年未破的发电难题,随着它建设运营被集中攻破,诸多创新都是“颠覆性的大胆改变”。
  创新基因孕育先天优势,最终成就外高桥三厂“赢家”的桂冠。
  “外三经验”能否学
  上门取经,是为感受满园春色。关键是,这“外三经验”能否普及?
  冯伟忠的回答很干脆:自主创新,推广价值难以估量,但更重要的是从建设之初就坚持创新。外高桥三厂的春意盎然是机组选型、电厂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全方位、全过程优化创新的综合结果。老的电厂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已经不可能;不过,即便“先天不足”,很多创新经验还是可以借鉴,哪怕学一些局部创新术,一般电厂也可以明显降低运行成本。
  记者算了一笔账,装机容量共200万千瓦的外高桥三厂一年可省5.4个亿,当前全国火电装机容量8亿千瓦左右,如果节能水平都能对表“外三”,每年就可省2160亿元!退一步讲,按照一年新增火电容量8000多万千瓦计算,如果能耗水平都能比照“外三”,一年可省燃煤成本216亿元左右,环保效益同步增长。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形势下,这种降本增效的意义更显可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