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港口水域平均每9周就有一种有害物种入侵,海洋外来有害藻类的入侵正威胁“长三角”港口海域生态环境安全。近日获悉,国家科技部已正式立项,由江苏、浙江和上海相关专家组成长三角联合项目攻关组,开始对长江口入侵藻类进行识别与风险评估的技术研究。
《上海港船舶压舱水外来生物的基本调查》被列为该项目重点攻关的第一子课题。据负责该课题研究的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丁永生教授介绍,藻类大暴发并非都是“本地藻”惹的祸,海洋外来有害藻类的入侵正威胁“长三角”港口海域生态环境的安全。而国际运输船舶压舱水的排放便是造成外来有害藻类入侵的“元凶”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压舱水排放达100亿吨,携带仅几微米的微型藻类等水生生物达7000多种,港口水域平均每9周就有一种有害物种入侵。
2000年以后,我国长江口海域频发有毒赤潮,“祸首”多为外来藻类。以上海港为例,近5年货物吞吐量增加2亿多吨。空载来上海的远洋货轮要装满三分之一吨位的压舱水以平衡船身,在它们满载返航时,必须排放压舱水,每年排放到上海市水域的船舶压舱水5000万吨以上,外来生物就因此随压舱水“落沪”,其中很可能混入“肇事”藻类。因为飞机观测成本太高,遥感技术应用不广,我国近海海洋生物研究中,藻类数据库还未能建立。
据丁永生教授介绍,《上海港船舶压舱水外来生物的基本调查》课题组将通过对洋山港海域、长江口外锚地海域海洋藻类的调查,以及国际运输船舶压舱水的监测调查,分析、比较它们可能来源地环境中的海洋藻类以及长江口近年来的海洋藻类调查数据,以确定长江口海洋外来藻类的种类及其分布特征,从而识别该海域潜在的海洋入侵藻类。
据悉,一旦锁定这些风险藻类,有关部门将采用多元化的应急处理方法。如物理法,在水体中撒放经过特殊处理的无机物,通过其高吸附能力,将藻类沉淀并灭杀;又如化学法,在小范围内投放可降解药剂,杀灭特定藻类;再如生物法,利用放养贝类滤食藻类,或用其它微生物来分解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