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好制度增强免疫力---上海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反腐倡廉新 局面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43

  近年来,上海市按照中央纪委的要求,坚持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注重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制度创新,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创造自觉保持廉洁的长效机制,为经济的迅速发展营造了公正、透明的良好环境。
  政务公开,在方便群众中主动受监督
  “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2004年1月《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正式印发,这是全国省级地方政府颁布时间最早的有关政府信息公开规章。它鲜明地表明,政府部门有义务带动社会信息的充分共享,改变群众办事难:找部门、排窗口、翻资料、有时还得看脸色。
  这一举措,对政府部门的触动很深,从“为什么要公开”到“为什么不公开”,全市49个政府机关纷纷明确了政务公开的负责部门,15个“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部门率先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类、梳理、编目、公布。从人事任免、教育收费、房屋交易,到拆迁补助、返沪知青的工资待遇、公共资金的使用和监督……标准如何、该怎么办一清二楚,一大批事关民生和发展的政府信息、尤其是办事制度得到公开。
  除了登录“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和各部门官方网站,市民可以到位于外滩的市档案馆和各部门的查询点,查询、问询关心的政务信息,还可以免费申请实名制电子“市民信箱”,接收各类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和公用事业账单等各类个人信息;只要填写统一表格,有关部门就会免费整合信息、按时回答查询。
  热线电话、公共阅览室、免费发放点……公众获得政府信息的各种渠道越来越畅通。市工商局还把内部工作会议向社会全公开,邀请各界代表听会、监督,引得60多家海内外媒体纷纷报道。
  提供信息和服务,政府和老百姓的距离拉近了。到今年5月底,全市共有231万人次咨询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事务,收到申请10947件,85%以上能够全部或部分提供。
  从“最吃香”到“最透明”
  企业登记设立、变更、注销都要涉及名称,过去在上海,注册查名特别难,为了核准一个名字,有一名企业家先后跑了49趟,市工商局企业注册处的办事人员成了“香饽饽”。
  如今,通过“企业名称网上查询服务”系统,企业查名变得轻而易举,根据系统自动提示输入相关信息,如“可用”,则进入下一个程序、下载打印表格。申请人凭申报材料到工商局申请,只需1个工作日就可获得企业名称核准通知单。
  作为一个繁华的商业都市,上海工商系统5500名公务员面对着83万户市场主体的登记、年检、监管,量大责重。“如何带好队伍,靠的是制度化建设,”市工商局党委书记、局长方惠萍告诉记者。“我们公开业务办理环节、随时接受咨询、及时通报申请人,还推行网上办理,减少了不必要接触带来的利益驱动,使吃饭、送卡都行不通。”
  记者在上海市公安局看到,廉政建设的制度规范覆盖了警用车辆管理、办证办照等各项内容,直指过去的“特权”行为。“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广大公安干警依靠风气正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没有“点头权”,也没“摇头权”
  上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建筑大市场,常年在建工程项目近8000个。如何避免“造起一幢楼,倒下一批人”?上海创造了一个“一门式”全过程服务、全覆盖监督的平台。从工程报建直至竣工验收备案的12个环节“前事未完,后事不办”,搞定一个、两个人没有用,“做手脚”的成本增加,其中的“猫腻”相应减少。加上所有的办事事项必须在计算机上完成,办理过程中所有的“痕迹”都一一留存,对管理人员来说,权力变成了责任。
  记者在上海市建筑建材业行政管理服务中心看到,全上海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公路、水利、民航、港口的整个大建筑建材市场在这里受到监督和规范。项目凭号办理、一人一卡,封闭式评标、随机抽取专家、评标过程受到实时的摄像监控,在每年近1700亿元建安工作量的巨额资金面前,一批批的干部在制度的保护下“不湿鞋”。
  针对业主规避招标、专家打“感情分”、串标严重制造“假招标”,上海已经在700多个项目中推广工程量清单招标,实施公正度评价制度等,震慑不规范行为。靠关系、靠金钱在建筑建材行业“铺路”赚钱变得越来越难。
  实现经济发展的日益规范,不仅要依靠“觉悟”,更要依靠“制度”。上海市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罗世谦表示,上海创新反腐倡廉制度不仅方便百姓、提高了办事效率,而且树立了办事公正的形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