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崇明岛添绿,主要添的是社会效益,如何转化为农民都能得利的经济效益?要生态绿叶,也要经济红花,崇明正围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让绿色经济初露头角。
生态农业长势好绿色食品有苗头
许多上海人最先接触到的崇明绿色经济,便是吃口糯、软的崇明大米。崇明大米的出名,得益于寒优湘晴等优质水稻的推广以及绿色生态的种植环境。
位于海岛北部的崇明农业良种繁育场,是寒优湘晴稻种的“摇篮”。在一大片繁育地块中,父本“湘晴4144”植株有半米多高,始终比母本“寒丰A”高出一个头,将来扬花时可保持授粉的地利优势。“根正苗红”的寒优湘晴稻种亩产可达550公斤以上,每亩可让农民增收100多元。更何况,崇明农家利用畜禽粪便取代化肥,引进害虫天敌取代农药,所产出的稻米质地更优。目前,崇明90%以上的农户选种优质水稻,其中寒优湘晴水稻种植面积达12万亩,优质水稻加上生态种植方式,今年可让崇明农民增收300多万元。
据崇明县农委介绍,生态农业的发展,让崇明打出了大米、芦笋、西兰花、柑橘、商品蟹等绿色农产品品牌。崇明已建立占地3.2万公顷的全国首家绿色食品园区,日前全岛又被批准为国家级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生态环境成为崇明农产品的最佳招牌,今年仅崇明县粮油购销公司就可向上海市民输送2万吨寒优湘晴绿色大米。
生态旅游冒个尖农家腰包鼓起来
如果说生态农业是绿色经济之“根”,那么生态旅游则属于“开枝散叶”,许多崇明农民根本没想到自己会沾生态旅游的光,绿色生态环境会让农家腰包鼓起来。
“‘农家乐’是没有退休年龄的就业岗位”,利用自家小楼开设农家旅馆的宋友发今年已有69岁,“我还是‘农家乐’岗位上的小年轻,97岁的吕丹仪老人还在发挥余热呢。”尽管是大热天,吕丹仪老人还是按着老习惯天天在村口树荫下编竹篮、竹篓,他编的小玩意是海内外旅游者争相抢购的旅游纪念品。年创收654万元的前卫村“农家乐”旅游项目,不仅给每个农家接待户带来了1.5万元以上的家庭纯收入,还让村里的老老少少或全职、或兼职围着旅游业转。平时闲着的中老年妇女当起农家旅馆掌柜、大厨、服务员,成家的子女在双休日回来兼职当帮厨、跑堂、导游。“黄金周”等流行语早就为崇明农家所熟知,足不出户的老人们都算得清楚,在旅游旺季前多准备些有特色的乡土产品。
生态旅游产生的效益,让崇明农民切切实实感受到不用饿着肚子搞生态,相反生态旅游还能带来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好收益。仅今年“五一”黄金周,崇明前卫村农民就从生态旅游获益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