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根据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繁殖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科技催生,促进异地动物在沪繁殖,上海野生动物园这几年成功地进行了野生动物的“传种接代”。主要珍稀动物繁殖成功的有:东北虎93只、非洲狮127只、亚洲象1头;首次繁殖成功的白鹳5只、大天鹅45只;群体繁育成活的珍稀动物长颈鹿7头、蓝角马35只、节尾狐猴52只、松鼠猴89只。今年上半年,通过科技催生,又有18种,共274头动物在该园降生。
科技催生成功繁育25头陕西羚牛
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术研究的同时,进行科技催生,是科研人员取得动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法宝。经过长达四年的探索和实践,有关科研人员已完成的《半散养状态下陕西羚牛的饲养繁育》研究,获得了上海市科委的科技成果奖,该成果总结出了陕西羚牛在半散放条件下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并成功地进行了科技催生,先后繁育成活了25头陕西羚牛。
建立饲养管理规程和常规免疫程序
针对动物种群的群体生态、繁殖行为,建立饲养管理规程和常规免疫程序,是人工繁殖成功的重要原因。《金丝猴种群繁育研究》是市建委立项的课题,对此,动物园在研究了半散养金丝猴群体生态、繁殖行为和管理方法基础上,建立了饲养管理规程和常规免疫程序,并成功地繁殖了21只幼金丝猴、1只“子二代”金丝猴。
对人工繁殖困难动物确立专题攻关
对于有的动物人工繁殖成功率低的特点,则确立专题攻关目标,进行跟踪、科技催生。海南坡鹿是很难繁殖成功的动物,为此动物园在对其专门立项的同时,细心跟踪观察研究其生活特点,经过科技攻关,截至目前,成功繁育了14只幼鹿,其中6只为“子二代”,实现了海南坡鹿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迁地饲养繁育成功的目标。
与此同时,该园还在鹤类动物的人工繁育方面有所突破。由于采用散放式饲养,为防止鹤类动物逃逸,管理人员只得对其进行了剪(断)翅处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进行了剪(断)翅处理,公鹤配种时难以保持平衡,母鹤产下的都是无精蛋,鹤类繁殖难以进行。于是,动物园专门选派了两名科技人员到北京、沈阳等地学习鹤类人工授精、人工孵化和人工繁育方面的知识。几年来,该园完全由人工授精、人工哺育和人工驯养的鹤类3种、计37羽。
目前,该园通过建立重要动物物种谱系,先后参与了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羚牛、小熊猫、黑颈鹤等国内谱系的修订,并与国际谱系接轨,提高了动物遗传多样性的保护,避免了近亲繁殖,不仅使野生动物种群个体数量得到了增加,还促使其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有所改善,为野生动物的种群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