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留住老城厢记忆 最后的“给水站”将进上海历史博物馆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69

 “水管树”上长出11根“枝桠”
水管接到家门口,不用楼上楼下跑,孟阿婆用水方便多了
傍晚用水高峰时,二楼会断水,各家还是要靠脸盆接水备用
  
  
  
  这是棵“水管树”,生长在苏州河北岸、长安路63号一座院落的天井里。
  
  一根总管上,凌乱地接出十几根分水管,白色的、橙色的、黑色的,仿佛树的枝桠,旺盛地向上生长。攀过老旧的墙壁,爬上屋顶,伸到二楼每家每户的门口。
  
  这棵“树”可能是上海“接水站”最后的遗迹,它记录了上海居民供水的一段历史。
  
  黄炳生、孟爱宝这对老夫妻在这个院子里住了56年,见证了水管的变迁。说起来,这棵“水管树”第一根枝桠还是他们二女婿的“杰作”。
  
  1952年,孟爱宝23岁,和丈夫一起搬进这个院子二楼一间约10平方米的房子。那时候,天井里还是一个“接水站”,每天早上,63号里的几十户居民各自拎着铅皮桶,拿着“水筹”,到水池边排队打水。女人打了水,就直接在水池边淘米、��衣裳,一边干活一边拉家常。最温馨的景象要数下雨的时候,丈夫站在池边,给洗菜的妻子撑着伞。
  
  上世纪70年代,管水池的阿婆去世后,水池就没人管了。各家开始凭每个月自来水公司寄来的账单,按人数均摊水费。
  
  “阿拉二女婿是个电工,伊脑筋灵光,手又巧,啥事都会做。”孟爱宝得意地说,见二老年纪大了,拎不动水,二女婿就从总管上接出一根分管,直接拉到家门口。他还做了一根下水管,在走廊栏杆外搭出了个灶台,安上一只白瓷砖水池。“自打水管接上来,用水方便多了。”好主意一出,邻居便接二连三地效仿,很快就长出了这棵“水管树”。
  
  闸北区北站街道与上海历史博物馆取得联系,欲把这个“古董”送进博物馆。也许,不久的将来,它就会被“移植”到展厅里,为老上海留下一段回忆,为新上海讲述一段历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