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土楼迈向世界级旅游胜地 (图)

来自:厦门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45

 

 (永定县湖坑镇振成楼内大红灯笼高高挂,人们沉浸在福建(永定)土楼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欢庆喜悦气氛之中)

  经过十年漫漫“申遗”路,以永定客家土楼为典型代表的福建土楼近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全世界华人为之欢欣鼓舞的同时,关于土楼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广泛关注。

  9日-11日在龙岩举行的“中国福建(永定)土楼客家文化节、龙岩市第六届旅游节”,吸引了数十名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上海、广州、江西等地的旅游业者。专家、学者们纷纷表示,“申遗”成功来之不易,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一举世闻名的珍宝保护好、管理好,这个任务很艰巨,道路更漫长。

  对此,龙岩市委书记张健在文化节开幕式上郑重宣布:将遵守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倍加珍惜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资源,倍加努力展示土楼文化、客家文化,以对客家土楼的保护和研究,兑现对世界的承诺。同时将客家土楼推向世界。

  打响客家土楼旅游品牌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民居建筑,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把土楼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是当地提出的响亮口号。“客家土楼申遗成功,为永定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永定客家土楼旅游开发公司罗副经理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打响客家土楼旅游品牌。让国内外游客能充分领略到客家土楼精神内涵,亲身感受到博大精深客家文化。”

  “土楼‘申遗’效应,实质上就是新的创牌契机,利用好土楼这个世界遗产品牌,从引导人们树立品牌意识、品牌观念,到自觉推销品牌。这,正是我们要做的事”。龙岩旅游局局长刘光裘如是说。申遗成功后,对客家土楼的保护是前提,永定县对土楼保护范围内的景观已做了明确的规定,所申报的土楼缓冲区以内,将保持传统的水稻种植、果园、菜园,保持山体植被和溪流景观不被改变。

  张健表示,客家土楼凝聚着闽西客家人的创造和智慧,凝聚着闽西客家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客家人的根,是客家人的脉,是客家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属于闽西、属于客家,更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让土楼成为两岸旅游新热点

  在文化节暨旅游节的新闻发布会上,福建省旅游局副局长陈扬标表示,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福建土楼“申遗”的成功,为海峡西岸旅游区提供了一个世界级的文化资源,要让这个旅游资源尽快走向世界,让更多境内外游客来福建旅游。以“申遗”成功为契机,龙岩市积极推出以“畅游龙岩.神话土楼”为主题的第六届旅游节,除邀请了省内外40多家媒体外,还特意邀请了台湾东森电视台等媒体前来土楼考察踩线,希望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推介,唱响土楼、唱响客家,让土楼走进台湾人的视野、让台湾人了解客家风情。据了解,永定县还加大了对吴伯雄先生祖籍地下洋思贤村的环境整治力度,力争把思贤村打造成富有浓郁客家文化特色的旅游精品村。

  除此之外,龙岩市还将积极利用“五缘”亲密关系,广泛开展对台交流合作。龙岩作为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起点和客家人的重要聚散地,仅永定县就有20多万台胞。永定县充分发挥全国重点对台合作县的优势,紧紧把握客家人具有浓厚的“寻根”意识和“寻根谒祖”这一潮流,在全县广泛收集、挖掘在台名人名祠文化内涵,使宗祠成为台湾同胞“寻根谒祖、寄托乡情、增进感情”的重要平台。期间,邀请了来自国家、省、市及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代表、文物单位代表、海联会、宗教界人士、旅游界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代表等共1000多人相聚闽西,相聚土楼客家文化节。

  建设好通向土楼的文化走廊

  土楼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要成为世界级的旅游景点,需要用国际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在硬件与软件上与国际标准接轨。有学者建议,对土楼采用图文清晰、中英文对照的各类说明和标志、标牌,以此规范景区的标识标牌;对主要景点的游步道、公厕进行改造,建立残疾人专用通道、蹲位等设施,达到无障碍化要求等等。这些事情虽然看起来有点微不足道,但做好了,就能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土楼作为外向度高的著名景点,良好的硬环境与软环境都必不可少。而用国际眼光来发展旅游,按照海外游客的需要改善景区环境,正是土楼这类国际化旅游景点景区的“必修课”。

  “提高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应该做好周边环境治理,同时按照永定土楼的建筑风格,建设好从厦门机场通向永定土楼的文化走廊。”余秋雨教授指出:“要以超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般标准,要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者的身份,加大周边环境的整理力度。同时要建设好通向世遗终点的文化走廊,不仅要终点好看,走廊也要好看,这也是对世界文化遗产最大的尊重。”( 谢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