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扩容"服务功能"升级"创新能力――落实市“36条”配套政策研讨会侧记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45

  本市《实施<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下称“36条”配套政策)公布后,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在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昨天召开的研讨会上,市发改委、市科委政策法规部门有关人士和企业、高校等代表,结合实际对“36条”配套政策的落实、实施提出建议。
  
实施细则将接连颁布
  据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抓紧研究制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第一批实施细则近百条,由16个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市发改委政策法规处张忠伟说,这首批国家细则只是“冰山一角”,未来一年内各方面细则有望接连颁布。
  市科委体改法规处处长钱维�颈硎荆�上海各有关部门也正在酝酿“36条”配套政策实施细则,这是与国家政策实现系统性对接的重要后续工作。据介绍,这项细化工作将细之又细,最终具体到“每个窗口的操作流程”。
  企业、高校代表都在发言中表达了对“细则”的热切期盼。上海新生源医药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军表示,1998年本市出台科技“18条”,明确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是主要实施部门,大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希望“36条”配套政策也能同样落实具体执行单位。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主任陆澄镳表示,中心将做好“36条”与“18条”以及相关政策的配套和衔接,继续服务于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重在“放水养鱼”
  “36条”配套政策有关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内容,使大家认为,这明确反映了本市对自主创新的强力支持。上海威尔泰工业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金祖建议,对于自主创新产品,应进一步体现政府采购对创新活动的引导功能,设计政府的应用牵引和需求拉动机制。
  “根据上海特点,政府在推动创新中的职能,是‘放水养鱼’,而非自己‘上山植树’。”张忠伟提醒在座企业,不能过度依赖政府扶持,希望每个产品都能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是不现实的。理想的创新氛围,应该是在政府引导下,吸引全社会各方资源对创新进行“投资”。基于这一思路,“36条”配套政策明确提出,将吸引更多的社会创业风险资金,加大对种子期、起步期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将鼓励企业更积极主动地寻求多方资金支持。
  
企业创新“行胜于言”
  在越来越好的政策环境下,企业更要勇于推出有力的创新行动。上海现代中医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卞化石表示,他们瞄准美国主流药品市场,自主研发的“扶正化瘀胶囊”产品正积极申请进入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临床试验,争取在西方处方药大市场中,为传统中药赢得一席之地。“放眼海外,参与国际高端竞争”,卞化石认为,每一个高科技企业都应该为自己设立一个较高的目标,从而激发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力。
  同济大学科技处徐旺盛副教授提出,企业“接盘”高校的科研成果,往往害怕无法迅速产业化、担心自己承担风险,而最终放弃合作。其实,企业也应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作为从高校实验室到产业化之间的过渡,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投资的风险。同时,根据“36条”配套政策,本市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要进一步整合各种“无形资源”,打通产学研各环节的“创新链”,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本市企业创新能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