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漳州:理顺体制促进云洞岩景区创4A(图)_福建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58

        (景色秀美的云洞岩风景区)


 
  一个景区,两样“风景”:7月6日,星期日,记者在漳州市云洞岩风景区发现,云洞岩景点游人较多,有三四百人,相邻不过千米的龙文塔、瑞竹岩等景点却没有几个人。

同处于一个风景区,不同的景点,游客人数却差距甚远。原因何在?这缘于历史因素、行政区划调整等造成的分散管理体制,及由此带来的规划、建设滞后等问题。

为此,正在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的云洞岩风景区的有关人士呼吁,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加快资源保护和开发,做大做强云洞岩旅游业。

        一个景区 三个“婆婆”

云洞岩风景区位于漳州市龙文区,拥有“溪山胜景”、“奇石秀峰”、“壑岩幽洞”、“云洞烟雨”四大自然景观和“江东古桥”、“万松关”、“瑞竹岩”等六大历史人文景观。景区内还有包括朱熹、弘一法师在内的历代文人墨客摩崖石刻200余处,被誉为“闽南第一碑林”。

1991年,云洞岩风景区被福建省政府批准为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3年,景区内摩崖石刻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新的龙文区,云洞岩所属的步文镇大部分村划归龙文区管辖。

这样造成原本“统一”的云洞岩风景区变成了“三分天下”:主体景区——云洞岩景点由龙文区管理,瑞竹岩、江东古桥、万松关等景点由龙海市管理。同时,景区内的龙文塔由于历史因素,又由漳州市建设局管理。

        体制不畅 制约发展

云洞岩风景区距漳州市中心仅8公里,距厦门市区28公里,且靠近厦漳、漳龙、漳诏三条高速公路交汇点,区位优势明显,发展一日游、短线休闲游潜力巨大。然而,多头、分散管理极大地制约了它的发展。

龙文区旅游局副局长林黎武说,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畅,造成云洞岩风景区无法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2001年8月,福建省政府委托福建省建设厅审核批准《云洞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明确景区的规划总面积为12.6平方公里,并布局云洞岩、岭兜山、瑞竹岩、长山、大石五个景区(点)。林黎武说:“总体规划虽然早就经福建省批准了,但‘三家分治’的现状,造成规划无法真正落地实施,连勘界管理到现在都无法完成。”

这也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据介绍,近年来,漳州市及龙文区先后投入1亿多元,兴建了内山门广场、人工湖、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和部分景点,使景区条件逐步完善。但由于景区未能自成一体,因而各个景点处于孤立状态,连接道路尚无。

同时,由于3个“婆婆”对各自的管理对象,定位不同,发展着力点不同,造成云洞岩旅游整体成“跛足”之态。龙文区对此较为热切,已将云洞岩列为龙文区旅游业发展的“龙头”,致力于打造“云洞岩旅游”品牌,但龙海市对此并不热心,而漳州市建设局由于职能有别,对此更无打算。记者采访时,随机询问了几位游客,他们表示,只知道云洞岩景点,其他如瑞竹岩、万松关等景点基本没听说过。

此外,多头管理还造成景区资源保护不到位。云洞岩景区处于九龙江北溪和西溪交汇处,北溪的河沙较为优质,瑞竹岩景区内的花岗岩资源也相当丰富。近年来,过度采沙、采石,已对景区地形地貌和自然植被造成一定破坏。

        理顺体制 做大做强

近年来,云洞岩景区管理体制不畅的问题,逐渐引起多方关注。在今年2月底召开的漳州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部分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加强云洞岩名胜风景区保护与开发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尽快理顺景区管理体制,保护好生态环境及富含历史文化意蕴的文物等,做大云洞岩旅游品牌。

据悉,这一提案已被列为重点提案,漳州市主要领导也对此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调研、解决。今年4月底,漳州市政协就此开展调研,他们建议,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和完善景区整体规划,杜绝破坏生态的乱建、乱采、乱伐等行为,加强资源保护。

有关人士坦言,行政管理体制理顺,非一时之功就能完成,因而,从保护旅游资源、做大旅游产业的角度出发,有关部门能不能先协调成立“云洞岩旅游开发区管委会”,从旅游职能方面先统一管理,其他方面再行探索解决。

同时,龙文区也提出,正在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的云洞岩不仅是龙文区的名片,也是漳州市的一张重要名片,且靠近漳州中心市区。因而,他们建议,以创建“4A”为契机,把云洞岩景区作为漳州市城市公园,纳入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打造漳州城市休闲旅游区。

林黎武介绍,近几年,云洞岩风景区每年上缴税收百万元以上,2007年游客总数达62万人次。“这仅仅是属于龙文区管辖的云洞岩景点的数据,如果整个云洞岩风景区真正‘统一完整’了,旅游业会更加红火。”(段金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