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上海市郊区农村学校优秀教师标兵、南汇区祝桥高中朱金清老师
他自称是个“草根教师”,因为他本是农家子弟。生于斯,长于斯,耳濡目染着乡村的恩泽,他与南汇区祝桥镇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晨光熹微中,采访车在祝桥镇上,好不容易找到了祝桥高级中学。当记者直叹道路难找时,他笑着告诉记者,他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教了23个年头。“算上做学生的日子,我几乎就没有离开过这里,对这片土地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他,就是南汇区祝桥高级中学的朱金清老师。
在讲台上延续梦想
学生时代的朱金清是个勤奋、聪明的学生,初中时他的学业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临毕业时,他选择报考当时非常热门的中师,走进了上海市第六师范学校的大门。“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考进中师,等于是跳了‘龙门’。农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油票’、‘肉票’、‘豆制品票’的配给,就不成问题了。”
中师临毕业时,全班42个同学基本都分配去了基层学校。临走前,班主任老师对全班同学说:“有些基层学校条件很艰苦,需要像你们这样的人才。希望你们能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撒向各处,在那里扎根,在讲台上把自己的梦想延续下去。”
转眼20多年过去,当年中师同班的42个同学中,很多都已跳槽不做教师了。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出国,有的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而朱金清却20年如一日,仍旧只是一个清贫的乡村教师。
“基层学校需要你们这样的教师,希望你们甘心做一颗‘蒲公英种子’。”朱金清告诉记者,在那段最想不通的日子里,他翻开了中师毕业时的纪念册,“班主任老师的这句话,给了我动力与信念。我决心静下心来,好好地教下去!”
和学生一起成长
1990年,获南汇县青年教师优秀教学一等奖;1999年,获上海市园丁奖;2003年,被评为南汇区首届语文学科带头人;2008年,获得南汇区首席教师称号……23年来,兢兢业业工作的朱金清获得了很多荣誉。祝桥高级中学的朱宏校长告诉记者,2006学年,朱金清所接手的高二(3)班的学业成绩,是全年级的倒数第一,一年过后,却一跃成为年级前三,“我们最急需的,就是朱老师这样的骨干教师啊。”
除了在教学上有一套独特的办法外,在其他老师看来,朱金清身上似乎有着某种“魔力”。那些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在遇到他之后,总会“服服帖帖”。
1991年到1999年,祝桥中学(祝桥高级中学前身)是一所初一到高三的完全中学。江晓涵(化名)是朱金清初中班上的学生,贪玩和任性是他最大的特点。“我一直挺关注这个孩子。通过观察,我发现他自尊心强,同时又不服输。虽然人很聪明,但因为不用功,成绩一直起伏不定。”面对朱金清的多次谈心,江晓涵似乎只是敷衍了事。往往几天之后,他又“原形毕露”。
升入初三毕业班,江晓涵仍丝毫没有紧迫感,天天放学后沉迷于篮球。朱金清见苦口婆心的劝说没有效果,干脆每天放学后等在操场上,陪江晓涵一起打篮球。江晓涵被感动了,他对朱金清说:“只要是你朱老师布置的功课,我一定努力去做。”朱金清帮他客观地分析了各科成绩,“你只要全身心地努力,就可以考上南汇中学!”一年后,江晓涵果然如愿考入南汇中学。1997年高考中,他又以505分的成绩考进了同济大学。
“在朱老师身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一天一夜都讲不完。”据祝桥高级中学的老师介绍,每年教师节、春节期间,回校看望朱金清的学生是最多的。“有些学生的孩子都很大了,可还是不忘回来看看朱老师。”正因为朱金清有感化学生的特殊才能,目前他在语文教学之外,已经担任了多年的德育处主任,分管学生教育工作。
“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也在不断成长。”朱金清对记者说,“这些农村孩子上学读书不容易。作为教师,我惟一的心愿,就是希望他们能有一个更好的前途。只要他们能好,做老师的再苦再累都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