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让更多人沐浴公共财政阳光――代表委员解读预算报告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96

  今年,中央财政支出安排34831.72亿元,其中用于教育、社保、就业、医卫、环保和农林水事务支出的总额达7632.95亿元。翻开今年的预算报告,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倾斜的特点十分鲜明。
  “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让笑意越来越多地写在了老百姓脸上。”代表委员们在审议讨论预算报告时予以充分肯定,同时纷纷建言:要进一步梳理“钱袋子”家底,把每一分钱都管好用好。
  财政运行大大改善
  “这些年来,财政收入一年一个台阶,政府‘钱袋子’越来越鼓,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许多代表委员感慨道。
  预算报告显示,2003年至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稳步上升。代表委员们分析指出,全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和加强了财政收入的征管。对于去年财政收入大幅增加32.4%,代表委员们表示,其中也有一些特殊性、政策性和一次性增收因素,如:证券市场交易活跃和适用税率提高,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
  随着全国财政收入的稳步上升,财政支出也逐年提升。按照规定,地方财政不设立赤字,中央财政可以有赤字。“国家和我们每个人的小家一样,借钱办点事很正常。”谢卫委员表示,“近年来的财政收支情况说明国家经济形势良好。总体而言,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资本市场发展都较为健康。”对此,杨子强代表也表示,近年来中央财政的赤字率始终低于3%的安全警戒线。去年赤字率为0.8%,为10年来首次降至1%以下,这表明财政运行状况大大改善。
  预算报告披露,今年,全国财政收入58486亿元,比2007年执行数增加7181.97亿元,增长14%。全国财政支出60786亿元,增加11220.6亿元,增长22.6%。中央财政可安排的预算收入为33031.72亿元,支出安排34831.72亿元,赤字1800亿元。蒋洪委员指出,1800亿元赤字,比去年减少200亿元,预计占GDP的比重将下降到0.6%,这进一步体现了政府抑制通货膨胀的用意。
  对于今年的全国财政收支增长安排,代表委员们普遍表示:14%和22.6%的比例是积极稳妥的,目标可以实现。
  民生支出水涨船高
  政府“钱袋子”越来越鼓,用到百姓身上的钱也越来越多。代表委员们感受深刻:解决看病贵、上学难,扩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受益面,推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都需要财政的大量投入。“财政实力的壮大,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翻开这两年的预算报告,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的特点十分明显。去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合计4318亿元,增加801亿元,增长23%。其中,中央财政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支出276亿元,增长高达130%。此外,中央财政用于教育支出1076.35亿元,增长76%;
  用于医疗卫生支出664.31亿元,增长296.8%;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03.16亿元,增长13.7%。谢卫委员分析说,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大幅增加,比例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比率,说明政府正以实际行动实践着科学发展观。一些代表委员也表示,财政支出投向“三农”、医疗等薄弱环节,也应注意统筹协调,循序渐进。
  今年,从中央财政支出安排情况看,教育支出增长45.1%,社保和就业支出增长24.2%,医卫支出增长25.2%,环保支出增长31.4%,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7.2%……代表委员们表示,这样的安排继续体现了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的理念。
  政府花钱将更规范
  预算报告披露,2007年,受国民经济实际增长速度高于预期目标等因素影响,全国财政收入比预算超收723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超收4168亿元。这些超收收入除依法增加有关支出外,主要用于办关系民生的大事、办建立机制制度的事。
  根据预算法相关规定,超收收入的安排使用由政府自行决定,只需将执行结果报告全国人大,而不需要事先报批;对超收收入的使用,全国人大可提出要求,但不具有强制性。对此,许多代表委员建议,在制定预算时应调高财政收入的计划增长率,从而减少超收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预算报告披露,从2008年起,我国将进一步改进中央财政超收收入使用办法,年度执行中如有超收,除一些必要支出外,原则上不再追加具体支出,都列入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转到以后年度经过预算安排使用。高小玫、贾康委员等评价说:“这一转变意味着,今后中央财政超收的大部分收入将由全国人大审批通过后才能使用。”
  胡平西、沈志刚等代表提出:去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达到7092.9亿元,转移支付力度很大,这笔支出的用途、投向、实际效益如何,应该出台审核管理办法,提高转移支付审核力度。
  樊芸代表则建议,重大项目必须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制度并应向人大报告。考评门槛要放低,先让各部门各单位跨进“门槛”接受理念,然后根据制度规定设置标准,逐渐将所有资金的使用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让财政资金的使用达到最佳效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