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意拓展金融危机下的演艺市场空间 “东方天鹅”再次翱翔海外
早春时节,申城演艺舞台飞出一只体魄强健的“天鹅”,它在面临金融危机影响的国际舞台,敢试演出气候之冷暖,敢抢演艺市场之先机。
日前从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获悉,获得上海市2008年度文艺创作优秀单项成果奖(出口)的杂技芭蕾《天鹅湖》,正在德国进行第二次巡演,之后再次启程展开今年97场海外演出,并于9月踏上长达5年的第二轮欧洲大陆近200场商业巡演的漫漫征程。
中国文化产品正依靠出色创意、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市场口碑,穿越金融危机笼罩于国际演出舞台的阴霾,飞得更远、更稳健。
一只“天鹅”,以中国创意赢得世界回应
2001年上海APEC晚宴上惊鸿一瞥的“东方天鹅”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如今,它已将头顶芭蕾绝技演化成全新的舞台表演样式―――杂技芭蕾剧,并在大多数时间专供“出口”,成为中国演艺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创汇大户之一。由上海城市舞蹈公司牵手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共同打造的《天鹅湖》,把准了国际演艺舞台追求内容样式创新这根“脉”。在输出国外的过程中,它融中国古老传统杂技新、险、奇之优势与西方宫廷雅艺芭蕾柔美、含蓄、飘逸之特点,打出了一张漂亮的“中国创意”牌。
该剧从2006年开始试水俄罗斯、日本、乌克兰、瑞士、德国、奥地利、英国等国,上海城市舞蹈公司在宣传、包装、营销上突出“来自中国的创意”,赢得了国际演出界热情回应。
西方演出商将该剧誉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人的身体上跳芭蕾的惊险杂技与世界经典芭蕾舞剧结合的杰作”。从3年前赴莫斯科展开首场外国演出至今,《天鹅湖》在国外演出场次已达189场,大大超过国内44场的数量,演出总收入已达4300万元。
一圈巡演,适应海外市场生存“气候”
中国《天鹅湖》正是凭借着巡演中练就的素质,提升了它在各种环境中顽强振翅的飞行本领,这也正是为什么即便在危机重重的市场中,它也不断被国外演出商“点单”,并连点成线,能够一路签下未来5年近200场的欧洲巡演新单。
去年,《天鹅湖》在瑞士、德国、奥地利、英国等地展开数月巡演。首站瑞士纽沙特的10场演出,剧组经历了《天鹅湖》自2005年首演以来所遇到过的最小舞台,剧场没有副台。剧组据剧院图纸调整节目,调来厢式货车放置道具,换景路径简洁明了,攻克了“小”之难题。之后在德国演出,该剧又遭遇首演以来最大的舞台―――拥有6100座的斯图加特室内体育馆。剧组与德方联手成功克服舞台承重、吊点、施工时间等因“大”而带来的障碍,在演出当日凌晨三点完成装台。
城市舞蹈公司总经理李明说,“天鹅”飞翔的一路,也是我们不断适应和接轨国际演出市场标准的一路。比如,《天鹅湖》在德国已将布景做了防火处理,电器、保险装置在德国的体育馆也经受了考验。但同为欧盟国家,英国就是不接受我们的布景、保险装置和电器使用,除非中方能提供文件证明符合欧盟安全标准。也就是在这种严格要求下,中方重新制作了三道树叶沿幕和侧幕,一道森林全景幕等,并在排练、演出中使用符合欧盟安全标准的高空节目专用保险钢丝。《天鹅湖》正是在适应各种气候的过程中,增强了海外生存发展的能力。
一路赞誉,这奖那奖不抵演出口碑
《天鹅湖》自策划之日起,瞄准的不是奖项而是观众;试水海外市场,看重的也是演出口碑。这种追求实在的作风,也与欧洲演艺市场“不唯资格是举,追捧演出品质”的行业风格一拍即合。
去年7月,《天鹅湖》英伦之行演出17场,收入313万元人民币。巡演第一站曼彻斯特,演出后5次谢幕,散场后观众争相与主角拍照留念。一位英国老太来电说:“我已有7年没看芭蕾舞《天鹅湖》了,因为节奏太慢,会睡着的。可是你们的《天鹅湖》,太惊险、太精彩、太有高潮了。我明天还要来看一遍。”为英国演出预制的谢幕曲原来长达8分钟,因为观众热情太高,团里不得不将之重新制作成15分钟长。在举世闻名的考文特花园英国皇家歌剧院,“东方天鹅”的魅力让7场演出票在剧组抵达伦敦前就销售一空,连每场200张站票也销售一空,这在皇家歌剧院的演出史上是少见的。
伦敦至今是戏剧和音乐剧的世界创作和演出中心,观众和媒体见多识广,向来以挑剔著名,但对中国《天鹅湖》不吝赞扬。英国卫报、独立报、每日邮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等多次刊登评论;英国剧评家对《天鹅湖》的演出评价几乎都达到四星级以上。《每日邮报》评论说:“演员们或许是一些会跳舞的杂技演员,然而他们的优雅可以媲美任何芭蕾团。最后那段双人舞,白天鹅在王子肩膀上、头顶上做的那一下阿拉贝斯转,就值这张门票的钱。”
节目质量,吸引来更多订单。英国演出商丽莲・霍斯豪萨尔女士发来邮件说,虽然她已80高龄,但在她有生之年,一定要再次邀请杂技《天鹅湖》巡演英国,并已安排该团2009年夏在伦敦国家大剧院演出2周、伯明翰演出1周。两个月前,杂技芭蕾《天鹅湖》从86个世界各国节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权威的曼彻斯特戏剧奖(最佳国际剧目奖),这是根据观众市场反馈和评论界口碑给出的褒奖,也将进一步拓展《天鹅湖》的市场号召力。英方演出商甚至希望与我方签订长达5年的商演合作合同,并愿承办更多中国文艺精品节目赴英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