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上海市五一巾帼奖颁奖典礼举行
3月6日,市总工会隆重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8周年大会暨第二届上海市五一巾帼奖颁奖典礼,100位个人和100个集体获得上海市五一巾帼奖,其中成绩突出的10位获奖个人、5个获奖集体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奖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总工会主席陈豪出席活动。
光荣榜
为了树立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女性,激励广大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创造不平凡的成绩,全国妇联日前表彰了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的王红阳荣获此称号。同时,上海市妇联通过组织推荐、专家评选的方法,向社会隆重推出五位上海市第五届“巾帼创新奖”获奖者和五位上海市第五届“巾帼创新奖”提名奖获奖者。在她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上海女性胸怀祖国、立志创新的远大理想,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的时代风采,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上海为有这样的优秀女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王红阳,1952年1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作为我国最年轻的女院士,王红阳于1997年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致力于肿瘤基因表达和相互作用的研究,使肝癌早期诊断准确率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15%。她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奖、上海市医学荣誉奖。
王文梅,1936年8月生,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发主管,研究员四十多年来潜心新药研究,在半合成抗生素研究领域,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头孢硫脒”,打破了我国临床应用的头孢菌素长期依赖进口和仿制的局面。先后获“天士力创新药物突出贡献奖”、“上海发明家”等称号,1994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李光,1962年12月生,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特别是化学纤维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工程研究,近几年带领课题组承担了国家技术创新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基金、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攻关项目等20余项。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
吴明红,1968年3月生,上海大学校长助理,环境与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主要从事辐射技术在生物医用材料、环保节能材料、敏感材料及器件和环境保护中应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4项,已获授权11项。其中《珠江三角洲环境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研究》获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缪朝玉,1965年4月生,第二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从事心血管药理学研究,在心血管损伤新机制和防治新策略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9项,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上海青年科技英才、总后勤部科技新星、上海市曙光学者等荣誉和奖励。
何金娣,1955年9月生,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校长,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十多年来努力探索特殊教育规律,提出“零拒绝”教育。主编《中度弱智儿童生存教育课程与教学》专著获市第七届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创办“何金娣工作室”,担任上海市特殊教育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曾荣获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等称号。
夏国美,1955年7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艾滋病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十多年来在公共健康及艾滋病防治研究领域中取得突出成绩,论文《论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变革》首次从理论上提出了“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命题,提出了理论上清晰、实践上便于操作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社会预防建议模式,对政府决策有积极参考作用。
郑珊,1960年2月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二十多年来从事小儿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2007年“雌激素促进小儿实体肿瘤生长的相关研究”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多年来精心培养硕士、博士生10余名,主编和参编多部专著和教材。曾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范季夏,1963年11月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航天局509所)卫星型号副总设计师,研究员,硕士十余年来先后参加运载火箭和卫星型号的研制工作,尤其在国家重点工程“遥感卫星一号”的研制中,突破重大技术难题,实现自主创新目标,使我国此类卫星的研制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严福华,1966年10月生,上海市徐汇区卫生局副局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放射诊断工作18年,在CT和MR新技术在肝肿瘤和慢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特别在小肝癌的影像诊断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参与完成的“肝纤维化的高场强(3T)MR功能影像学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分级和治疗后疗效的随访提供新方法和新途径。
时蓓玲,1969年11月生,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研发部主任,博士多年来从事港口工程科研工作,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对“港口工程桩的水平承载力非线性计算方法研究”被引入交通部行业标准。在东海大桥工程建设中,成功解决了承台套箱的混凝土裂缝控制问题,为洋山深水港工程的耐久性做出了重要贡献。